王長樂:高校“去行政化”爭論耐人尋味
2010-04-0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綜觀大學“去行政化”理論產生的緣由,人們呼吁“去行政化”的目的,并非只是針對大學校長的行政級別及其待遇,而是由于大學中的行政權力極度膨脹,對大學本質及教師尊嚴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進而抑制了大學教育的功能和意義,使大學不像大學。顯而易見,人們是為了挽救大學的精神和品格,挽救大學學術和教育才提出“去行政化”理論的。
事實上,即使是呼吁大學“去行政化”最強烈的人們,無疑都明白這樣一個事實:比之于社會上任何領域的官員,大學校長群體可以說還是最廉潔、最優秀、素質最高的。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學術上是有很深造詣的,其個人品格和成就是令人尊敬的。換句話說,如果不當校長,他們可能都是很好的教師或科研人員。然而,人們不能因此而漠視大學中的問題,不能任憑大學中的行政權力無限膨脹,進而毀滅大學的價值和意義。人們呼吁在大學中進行“去行政化”的活動,固然有針對大學校長權力不受約束的內容,但更重要的還是希望消除大學中行政權力極度膨脹的這樣一種現象。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面對聲討大學行政化的洶洶人言,一些大學校長卻反其言而行之,明確表示反對“去行政化”,這種現象確實既令人矚目,又耐人尋味。
我國的現代大學是從國外移植過來的舶來品,在移植之初,就進入了本土的“官本位”體系,遵循了“官本位”的活動邏輯,成為一種官僚性機構(蔡元培先生改造舊北京大學的意義正在于此)。大學的校長要由政府任命,并且是作為純粹的政府代表來管理校務的。毋庸置疑,這種制度中的大學校長,其權利是天然缺失的。而這種缺失其所以沒有對大學發展形成太大的障礙,或者說沒有成為大學活動中的主要矛盾,是因為在我國現代大學活動早期,一方面,管理大學的政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強政府,其對大學的管理沒有像現在這樣事無巨細地什么事都管,而是只管大學的基本方向及校長的選拔和任命,因而沒有對大學的自主權構成嚴重的傷害。同時,由于其時的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教育部長或總長)一般都是由懂教育的人來擔任,他們能夠在一般意義上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大學的活動自主權,使大學與政府的矛盾保持在適度的程度。另一方面,作為大學掌門人的大學校長們也多是由一些內行的人來擔任,特別是由一些對教育有獻身精神及真知灼見的社會名流來擔任,他們的學問、人品、威望可以說都是“一時之選”。他們在大學內部能夠得到師生們的衷心擁護,在校外能夠得到社會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官員的尊敬。他們的執掌大學,自然地使大學成為社會的文化圣地,也使那些有權向大學發號施令的人有所顧忌。
事實上,在我國現代大學活動的早期,是一直存在著大學校長與政府的權力博弈的。只是由于大學校長們的特殊影響和威信,使政府對大學的干預被限定在較小的范圍內,沒有給大學正常活動形成大的阻力。可以說正是得益于這些條件,我國早期大學才能在很高的起點上培育了現代大學精神和制度,取得了與世界大學同步的水平和極其輝煌的成就。
追溯我國早期大學校長的形態,可見他們中或許會有人因為政治主張不同而與有些師生發生矛盾(比如北京女子高師校長楊蔭榆,解放后曾被長期批判),有人因為治校理念不同而被師生彈劾(比如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曾因廢除教授治校制度被師生彈劾),但他們的個人品格都沒有問題,他們對教育的信念和信仰都令人尊敬。比如上述的兩位校長,雖然其治校舉措曾招致異議,但歷史證明他們還是卓越的教育家,后人對他們的個人品格和對教育的貢獻還是充分肯定的。可以說正是由于他們的崇高威信及卓絕努力,才化解了大學各方面的危機,使我國現代大學在社會極度動蕩的年代,能夠薪火相傳,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棟梁之材。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一個副處長,20個博士、副教授去爭 教育去行政化迫在眉睫 2015-03-09
- 清華北大綜改方案獲批 高等院校改革正式啟動 2014-12-17
- 中科院逐步推進研究所去行政化 完善院士增選計劃 2014-08-21
- 王長樂:高考公平性不在于自主招生還是統一招生 201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