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三五所國外知名大學 高教實驗田廣東暗破“冰”
2010-04-28 來源:南方日報
UIC制度破冰的先鋒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UIC是香港高校離岸辦學的一個里程碑,是在現(xiàn)行中外合作辦學規(guī)范下的“打擦邊球”,但辦學經(jīng)費的困擾始終伴隨
雖然到目前為止,廣東還沒有一所像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這樣的中國與外國合作的大學,但是,在珠海大學園區(qū)內,卻有一所教育部特批、香港與內地首個且是唯一一所合作的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lián)合國際學院(簡稱UIC)。
創(chuàng)辦五年,去年年底,首屆200多名畢業(yè)生赴港,在香港浸會大學禮堂和其他學生一道,從香港浸會大學校長兼UIC校長吳清輝手中接過學位證書。
這一鄭重的安排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不論是在香港讀還是在珠海讀,“浸會”的出品是一樣的,同樣的國際標準課程、同樣的全球招聘教師、同樣的全英文教學、同樣不低的淘汰率,唯一不同的是,UIC的同學不僅可以拿到香港浸會大學的學士學位,還可以拿到UIC的畢業(yè)證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UIC是香港高校離岸辦學的一個里程碑。
據(jù)聞,因為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的大力支持,才有UIC當年得到教育部的特批。作為UIC校董會主席、北師大著名教授,許嘉璐先生曾表示,大陸高等教育面臨的不是量的問題,不是錢的問題,是改革的問題。UIC正是他思考、研究和推動國家整個教育改革的實驗田。
在這塊實驗田里,有著常人尚不了解的制度破冰。
例如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顯然與內地高!皶涱I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有所不同。“什么校長廳級部級,這些我都搞不懂。我只知道我們這里是校董會和學術人員組成的委員會治校,當時還任命香港浸會大學校長吳清輝先生為UIC的校長和法人代表,這對于《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UIC常務副校長郭紹棠從一開始就在珠海耕耘,幾年下來,得失冷暖,體會很深。
其實,UIC的角色就是港校內地辦學的探路先鋒。因為香港高校擁有高度的辦學自主權,追求學術自由和國際化,因而UIC走的路一開始并不平坦。
“招多少人,開什么課,收費標準是多少,在香港一般是大學說了算,但在內地就不行了,一開始大家都有點無所適從,物價局不知道該如何批準學費標準,收費標準還是向內地大學看齊,教育主管部門也不知道該如何分配學額,幾年磨合下來,現(xiàn)在很多方面都比較暢順了。”
不可否認,珠三角的人才培養(yǎng)落后于長三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上任廣東后不久即赴UIC調研,他看后給出的評語是:你們這條新路就是把國外的教育體制和中國的文化國情結合起來的道路,既有國內高等教育沒有的國外教學體制,又有國外教學體制沒有的中國文化!
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也非常認可UIC的探路,他說,“我們在真正試驗一個新的突破!
當時郭紹棠聽了,內心覺得很溫暖,畢竟這是很重要的官方認同。他說,UIC內地辦學的經(jīng)歷其實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可以給香港高校來內地辦學很多借鑒,但是現(xiàn)在,他們正面臨著新的困惑。
“UIC這個孩子到底是誰的呢?你說私立吧,我們是兩所公立大學的結晶,你說公立吧,我們又沒有一分錢政府投入,既沒有香港特區(qū)政府的資助,也沒有得到教育部或廣東省市的支持,完全依靠香港浸會大學一個多億的投入在運作,可以說走得很辛苦,今后到底該怎么辦?如果還是依靠香港浸會大學的投入,我想是不公平的,我也希望通過你們媒體呼吁,希望香港特區(qū)政府、廣東省市政府能夠拿出方案來幫助我們把試驗進行下去!”
在珠海前往香港的輪船上,郭紹棠副校長講得最多的就是對未來的擔憂,畢竟有這么好的開始,畢竟很多不可克服的困難都挺過來了,他希望UIC可以走得更遠。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wǎng)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jīng)本網(wǎng)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