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凡:中國高等教育應分類
2010-04-29 來源:科學時報
今年3月底4月初,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教授王小凡回國一周,拜訪了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機構,與40多位學者、教授、學生和行政管理人員會面交流。他說:“中央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征求意見以來,大家對中國教育發展和改革有許多關注。中國駐美國使館也在向海外華人教授征求意見,說明中央政府真要下決心進行一些改革;我也注意到今年兩會上有不少大學校長參加了討論。我覺得目前中國強調大學改革、提倡自主權的方向是很好的,但自主權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合適的定位和辦學理念,這些結合起來才能將大學辦好。”
王小凡1982年赴美國留學,1986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1992年加入杜克大學藥理和分子癌癥系。他說:“在美國學術界做了近30年,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雖然中美兩國在文化、制度和傳統上有很多不同,但美國高等教育從北美第一所高等學府哈佛大學開始,經過300多年的發展,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值得中國大學在改革中借鑒。”
本科:自由的公民教育
“教育的目標在于形成性格”——19世紀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賽
王小凡強調,不同類型的大學應該有自己的獨特定位和辦學理念。美國雖然有公立、私立和教會主辦的大學,但從教學體制的角度看,這些大學都可以清楚地區分為以科學研究為主的研究型大學、以本科教育為主的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以及兩年制的社區大學。“美國有上千所這樣的文理學院,它們以優質的本科教育為己任,是美國高等教育的精髓,美國最好的大學教育通常是在這里進行的。”
Liberal Arts Education也稱為“自由教育”,最初源于古希臘時期給予自由男人的教育。這種“自由男人”不同于聽從他人命令而工作的奴隸和工匠等,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路。到了近代,自由教育逐漸成為美國大學教育的代名詞。相對于職業教育,大學本科提供的自由教育強調教育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目的在于培養有自由精神的公民。然而同樣是提供自由教育,文理學院相比研究型大學更注重本科生的成長,強調通才教育和素質教育,反對學生過早專業化。
自從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后,從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政道主辦的“中美聯合招考研究生”項目、康奈爾大學教授吳瑞主辦的“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到各類公派和自費留學,近百萬中國學子赴歐美等國留學,其中的絕大多數以攻讀博士為目標。因此,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理念在中國先入為主。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大家耳熟能詳,但對高質量的文理學院卻知之甚少。
王小凡指出,實際在一個世紀之前,中國就有留學生赴美國文理學院攻讀本科,除了作家冰心、物理學家謝希德之外,最著名的例子應該是“宋氏三姐妹”,她們均畢業于美國文理學院——威斯理安學院和衛斯理學院。而在近代,被譽為“華裔之光”的美國前聯邦政府勞工部部長趙小蘭,則畢業于另外一所著名的女子文理學院——蒙特霍里約克學院。
在回憶大學對自己的影響時,宋美齡曾經說過,威斯理安最重要的是對她人格成長的影響,她受到的熏陶“是寧靜的高尚氣息、是體諒他人、是正直為人、是知識上的鉆研、是交換人生所必要的觀念和理想”。
相比于大而全的綜合型大學,文理學院的規模小、設施精良、師資力量雄厚、教授素質很高。比如,創辦于1937年的蒙特霍里約克學院,全校僅2000名學生,每10個學生就有一名教授,師生比例是1∶10。
“研究型大學和文理學院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是各自的教育理念和使命不同。”王小凡說,“比如我們在招研究生時,就能看出這兩種不同類型大學的特點。我們的研究生有的來自研究型大學,也有的來自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大學,這些學生真是各有千秋,我們會認為研究型大學的學生眼界更寬,對與世界接軌的研究了解得多一些;而從教學型大學來的學生,雖然這方面有些欠缺,但基礎打得更扎實,而且通過暑期在研究型大學實驗室的工作,這些缺陷可以得到彌補。”
“這種差別可以從推薦信中看出來,來自研究型大學的學生,推薦信往往比較簡短,特別是從有名實驗室來的學生,寫信的教授非常忙,真正花在培養本科生上的工夫不會太多。我個人的經歷也是這樣,我基本上每兩三年會招一個本科生到實驗室作一些研究,我會讓他們跟一個高年級的研究生或博士后做一做,與他們有一些談話,但不會花太多工夫,因為我的主要精力在科研和培養研究生上。而從文理學院出來的學生,推薦信就寫得非常詳細,有時密密麻麻兩三頁紙,對學生各方面的評價都會顯示出來,說明這些教授將其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學生上,不只是簡單地灌輸知識,還有人的培養,沒有將學生放羊。”
為什么說放羊呢?“即使在一些好大學里,學生也可能會被放羊,我的一位朋友在一所比較大的州立大學工作,他教大課,一門課程的學生人數有500人到1000人之多,可以想象這些學生很難得到教授的直接指導和教育,往往是從事助教工作的研究生幫助他們。所以,他們受到教授直接熏陶的機會少得多,不是說研究型大學不重視本科教育,而是其重點不在這上面。”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北大領跑亞洲 2019-09-12
- 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輕大學排名:中國大陸六所高校上榜 2019-07-02
- 江蘇大學劉磊研究員團隊 Adv. Mater.:仿生復合膜用于腫瘤細胞分類捕獲和選擇分離-實現對癌癥的分子分型診斷 2023-12-17
- 西安交大劉峰教授/Goran Ungar教授團隊 JACS:Fddd液晶中相反螺旋紐帶的對映體自分類 - 反鐵手性和順手性 2023-09-01
- 吉林大學吳宗銓教授團隊 Angew:螺旋聚聯烯可視化的手性誘導及其圓偏振發光、自分類和對映體分離性能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