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距離世界一流大學到底還有多大的差距?在耶魯、牛津、劍橋、斯坦福這些國外頂尖大學校長的眼中,中國高校當前最需要變革的是什么?怎么才能解答“錢學森之問”,讓高校培養出杰出人才?在2日于南京舉行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20所世界知名大學的校長,及121位國內大學校長濟濟一堂。記者專訪了5位國內外著名高校的校長,請他們為中國高校把脈、“挑刺”,多位校長不約而同地認為,中國的大學絕對能辦成世界一流大學,只是還需要一點時間,最快估計,需要20年。
專訪大學校長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中國大學最缺評判性思維的培養
作為世界頂尖名校,理查德·萊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缺乏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學科的廣度;第二,就是對于評判性思維的培養。
對于第一個問題,他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通識教育。美國的本科學生在頭兩年會嘗試各種學科,然后會再選擇一個主科。因為通過對多個學科的接觸,會有不同的視角,使他們有能力以創造性的方式解決新的問題。設想一個政府的領導以前學過歷史,又學過道德哲學,同時還學過經濟、心理學的話,那么他勝任的幾率也會更高一些。
對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方面,他認為教師就應該采取新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進行主動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挑戰彼此,挑戰教師。對于中國來說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盡管中國大學的校長們已經認識到了這種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困難不少,可見對教師教學方法進行培訓相當重要。而那些在國外學習過的大學教授,他們改變起來可能更容易。另外中外學生之間的交流,各個大學之間校際的交流,也會加快這一個過程。
總之,萊文認為通識教育對中國來說好處大于壞處,而培養學生這樣的評判性思維和獨立思維能力,對中國來說也是好處大于壞處。
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中國需要敢挑戰權威的學生
和耶魯不同的是,牛津大學并未采取通識教育,他認為,各國應根據國情來采取自己的教育方式,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使學生可以分析問題,有思辯的能力,而中國最缺的就是敢挑戰權威的學生。
漢密爾頓說,在我看來中國學生與西方學生最大的差異,是中國的學生缺乏自主的思維和創造性的思維,缺乏挑戰學術權威的勇氣。這也是我們要做的工作,要鼓勵中國的學生成為更加主動的研究者、挑戰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和傾聽者。
漢密爾頓說,在大學我們是通過課程來提高學生的才能,我們教育的目標,特別是一些名校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就是使學生可以分析問題,有思辯的能力,不同的國家,有不同辦法,比如在美國有很多的大學開展通識教育。英國則形成鮮明對比,采取的是專業化教育。英國的中等教育本身就非常專業化,到了高等教育也是非常專業化的。在牛津大學我們的本科生參加一些獨立的學習、研究、講座,我們有一些每周幾個小時的一對一或一對二教學。可以說,這些學生面對挑戰的時候,已經無處可藏了,必須要直接面對一些問題。同時,使得學習有自我學習、自我激勵的習慣。牛津大學導師制的一個結果,就是在學生接受教育的同時會挑戰導師的解讀?梢园l現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教育做法都存在著,顯然我們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但有一點共性,就是我們都應該把人才當做最重要的資源,并且不斷反思如何更好支持他們的發展。
- 博鰲亞洲論壇之大學校長論壇:“大學之道”是重書本還是重職業教育? 2013-04-09
- 楊玉良:大學過分功利對社會是個禍害 2012-07-23
- 第八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論壇”在南京大學舉行 2012-07-23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為什么世界一流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高? 2018-04-24
- “雙一流”20所準世界一流大學曝光,中國高校格局面臨巨變? 2017-08-25
- 高!柏毟徊罹唷本薮 清華年支出超百億 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