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水泥用量最大的國家。為提升材料的使用效能,延長工程壽命,有效節約能源、資源,該校胡曙光教授負責完成的“高性能水泥基復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工程應用開發”邁出了關鍵性步伐。項目首次提出了有機—無機兩相互穿網絡結構和延遲膨脹機理,并根據該機理制備了高性能水泥基復合材料。這種材料與同類傳統材料相比,具有抗彎(折)、強度高、韌性和耐久性好、環境協調及性能可設計的特點,可為重點工程建設提供關鍵技術支撐。該技術已成功應用于武漢一橋、二橋橋面改造,武漢三橋、武漢晴川橋、湖北秭歸龍潭河大橋等大跨度橋梁的主體結構和橋面鋪裝以及多項重點工程建設。
回轉窯是水泥工業的關鍵設備。它長期處于重載、高溫、濃塵惡劣環境,且在多支點上連續運轉。因運行和調整不當,多數窯中心線不是一直線,導致窯機械振動大、電耗高、窯襯壽命短、停窯事故多。該校張云教授等經過18年的努力,發明了水泥回轉窯動態檢測和調整技術,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汽車齒輪類零件包括齒輪、齒環、棘輪、凸輪等,是汽車變速器、同步器、差速器等傳動系中的關鍵零件。其形狀復雜、幾何精度和機械性能高,傳統的切削技術難以滿足精度、性能和經濟要求。以該校華林教授為首的團隊負責的“汽車摩托車齒輪類零件冷擺輾精密成形關鍵技術及應用”突破了坯料處理、工藝、模具、產業檢測和質量控制系列難題,研發了齒輪類零件冷擺輾精密成形技術,實現了汽車摩托車齒輪、齒環、棘輪、凸輪等零件批量生產。
不斷提高破解科技難題水平讓武漢理工大學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企業的“青睞”,雙方產學研合作愈加密切,同時,科研成果被融入教學,學生也因此受益。
加強成果轉化 孵化高新技術企業
武漢理工大學依托特色和優勢學科,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國家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建立了占地800余畝的科技園,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科技企業在此成長壯大,成為“武漢·中國光谷”的亮點。
武漢市科技重大貢獻獎獲得者姜德生院士牽頭負責的武漢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光纖傳感技術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和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以生產經營新一代光纖傳感系列產品及相關儀器儀表研制、開發、生產、銷售為主營業務,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用戶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的石油、石化、交通、水利、冶金、國防等行業,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并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光纖傳感器產業化基地和研發基地。
依托學校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技術力量和科技成果組建的武漢南華高速船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社會資金的進入,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企業。而今,該公司又兼并了湖北黃岡江北源漢船廠,成為我國中小型高速船舶的重要生產基地和我國游艇制造業主要生產基地。
獲武漢市2008年度最高科技獎“科技成果轉化重大貢獻獎”,并被列入市十大科技專項支持的武漢港迪電氣有限公司,依托教育部港口物流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集研發、設計、制造、安裝、調試及產品配套為一體,年產值由入園時5000萬元發展到2007年6億元,位居2009年武漢市百強中小企業前十名,成為特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典型示范。
武漢理工新能源公司依托燃料電池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建設了中國第一條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核心組件膜電極(CCM/MEA)生產線。生產的膜電極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于CCM技術的燃料電池膜極產品”獲第37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目前已出口8000片,并在美國通訊基站備用電源中得到應用。
在武漢理工大科技園,學校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如今的理工大科技園,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日顯,服務行業與區域經濟建設功能漸強,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 成都大學魏竟江/王清遠團隊、武漢理工大學傅正義院士 ACS Nano:用于電生理學電極替代的多功能傳感液態金屬基分級水凝膠 2025-04-23
- 武漢理工大學王濤 JACS:聚合物納米纖維幾何形態調控 - 實現20.1%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 2024-12-04
- 武漢理工大學王鈞教授團隊 Carbon:通過碳纖維微觀結構調控使傳統碳纖維由微波反射轉變為高效吸收 2024-01-19
- 第四輪通知 | 第五屆高分子材料產學研論壇將于2025年8月21日在太原舉行 2025-06-30
- 第三輪通知 | 第五屆高分子材料產學研論壇將于2025年8月21日在太原舉行 2025-06-04
- “第三屆高分子材料產學研論壇”在西安隆重召開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