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注:圖中所示為新型柔性有機記憶器。圖片來源: 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
臺灣科學家和工程師已發明一種非易失性存儲器。這種設備是使用金納米粒與一種夾在二節鋁電極之間的聚合物相混合制造出來的。
臺灣中興大學(NCHU)的科學家宣稱,他們在研發一種新的低成本存儲器陣列16字節設備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中興大學和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將使生產永久性的有機體記憶器成為可能。
在此之前,工程師們已經開始嘗試制造出一種由塑料和其它碳基化學物質組成的固定存儲器。柔性碳有機體記憶技術對于射頻識別(RFID)、智能卡以及手機柔性顯示屏的大量生產是至關重要的。
工程師和科學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有機體記憶器在空氣中和在許多讀寫周期的壓力下容易發生故障。采用突破性技術的記憶器利用金納米粒與一種名為PCm的夾在二節鋁電極之間的聚合物相混合。這種結構是一種待用狀態,可產生很少的電流。然而,如果電壓推進2瓦特,電流就會暴漲10,000倍。
根據cellular-news報道,這種技術的聯合發明者兼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助理教授Zingway Pei稱,增加的金納米粒可使有機體記憶變得穩定,并有助于其裝備1,000個開關。裴教授及其同事從理論上證實,率先到達閾值的少量電子實際上可從一個金納米粒跳遷到另一個金納米粒。一些電子會被捕獲并提供一種導電通路以使設備起作用。在這些過程中,更小的電壓將可以運載更高的電流,而且它還將開始存儲電流。這些存儲的電流可通過簡單地輸入負電壓的方式來進行消除。
即使它被暴露于戶外,這種新的設備也能夠保留數據達10天之久。裴教授認為,設備的穩定性還可以提高,其保留數據的時間也應該可以達到30天。美國在2007年3月為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了910萬美元的資助,以幫助其建立首個軟性電子實驗室。
其他的研究小組也在積極地參與有關有機體非易失性記憶器的研究計劃。一些實驗室正在探索使用其它納米粒如嵌入塑料中的碳-60。而其他實驗室則正在研究塑料的效用,以將其作為有機電晶體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
2007年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召開的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國際電子設備會議就這種新的柔性有機體記憶器展開了討論。此次會議召開的時間是12月10日至12月12日。根據在線光譜Yu-Tzu Chiu的說法,由中興大學和工業技術研究院科學家組成的臺灣小組還計劃制造出使新的記憶器一體化的智能卡。該設備將于12月17日-18日在臺灣召開的柔性電子和顯示技術國際研討會上進行展出。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