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實現突破
2010-06-29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由大連工業(yè)大學和光明化工研究設計院共同完成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與工程化設備”和“散纖維及成衣制品無水染色”項目日前通過鑒定。專家組認為該項目改變了以水為溶劑的傳統(tǒng)染色工藝,實現了無污染、零排放的清潔化生產,是一項全新的染色技術。據預測,該成果推廣后,染色行業(yè)年節(jié)水將達10億~15億立方米。
傳統(tǒng)的染色主要以水為介質,耗用大量的水資源,每染色1噸纖維,大約消耗30~50噸水。據有關資料,我國紡織染整業(yè)日排放量3×107~5×107立方米,年達20億立方米。
二氧化碳在溫度≥31.06℃、壓力≥7.39MPa的時候,會達到超臨界狀態(tài),在超臨界范圍內的物質既不是氣體,也不是液體,兼具氣體和液體的雙重特性。超臨界二氧化碳能溶解染色劑,并能在染色程序完成后迅速揮發(fā)。這一特性可應用于染色技術,且具有選擇性好、無毒、易分離、無殘留、價廉易得的特點。從2001年起,大連工業(yè)大學率先在國內對天然纖維進行了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的研究。
為了進一步開發(fā)無水染色技術,大連工業(yè)大學同光明化工研究設計院開展合作,2005年雙方共同研制了適于天然纖維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實驗裝置。在小試試驗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合作雙方2009年研制了具備中試生產規(guī)模的工程化設備,在散纖維和成衣藝術染色方面具備了產業(yè)化條件。
據項目負責人大連工業(yè)大學教授鄭來久介紹,研制開發(fā)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工業(yè)化示范裝置,采用了大流量內循環(huán)系統(tǒng),染色釜具有內染和外染的功能,染色系統(tǒng)具有快開聯(lián)鎖安全保護功能,采用了PLC控制,能滿足多種紡織品的染色需要,具有上染率高、色牢度好、工藝流程短、占地面積小、染料和二氧化碳可循環(huán)使用的特點,提供了工程化生產放大的依據;同時,將扎染技術與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相結合,實現了成衣制品藝術染色,研發(fā)了天然色素萃取染色一步法新工藝,可滿足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要求。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青科大超臨界發(fā)泡團隊 AFM:通過超臨界發(fā)泡制備自封裝仿生穹頂摩擦納米發(fā)電機 2025-06-30
-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唐濤研究員團隊 CEJ:綠色制備可回收、高性能熱塑/熱固共混物泡沫新策略 2022-07-20
- 吉大張淑玲教授與王貴賓教授《Adv. Eng. Mater.》:采用近熔點飽和超臨界技術制備耐高溫、高強度玻纖/聚醚醚酮泡沫 2021-12-18
- 大連工業(yè)大學發(fā)明無水染色技術 20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