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就,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全面推進,全社會對于科技發展的關注和期待也更加強烈。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我們需要超越科技自身,進一步從戰略層面上研究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為自主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一、力量重于財富
早在400年前,英國哲學家培根就曾提出“知識就是力量”,這一經典思想深深影響了西方工業革命的歷史進程。如果說那個時代人們還只是處在蒙昧和自發狀態,那么今天當我們正處在經濟全球化的格局和科技革命浪潮之中,科技帶給國家、民族以及每一個人的感受無不是前所未有的沖擊。實踐表明,對于一國經濟來說,未來最重要的將不再是生產規模,而是贏利能力;對產業分工地位起決定性影響的也將不是物質資產,而是知識資產。著名的競爭力大師德魯克認為,在未來的經濟格局中,人們最關注的將不是資本,而是知識。
事實上,當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距,主要就是體現為知識資產方面的積累。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1998》報告認為,若干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經濟增長表明,資本積累對于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不到30%,知識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發揮了主要的作用。以美國為例,2006年美國研發支出占其GDP的2.66%,研發投資總額占到全球的40%,并擁有世界專利的50%。全世界科技移民總數的40%到了美國,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全美科學家總數的20%左右,全世界62%的“明星科學家”居住在美國。從1900年到2009年,美國有274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占到全世界的70%以上。硅谷的絕大部分研究人員來自于印度和中國,1995年到2005年加州所有新建的工程技術公司中有39%是由移民創建的,硅谷新建企業中有一半以上是移民創建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強大不僅在于其強大的資源轉化能力,更在于其控制資源流向的能力——核心就是知識資源。
近年來,許多人對我國長期保持GDP的高速增長而欣喜不已,甚至以此作為中國國力增強的標志,實際情況也許并非如此。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研究認為:1820年,中國GDP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為32.9%;1820年,中國的GDP約為英國的7倍,卻在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敗;1913年,遭受了八國聯軍侵華、庚子賠款和日俄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戰爭破壞之后,中國GDP仍居世界第二位?谷諔馉幥暗1936年,中國GDP約為日本的1.9—2.8倍。然而,GDP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國卻屢遭欺凌,最終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由此可見,GDP統計只是國力對比中的一個狹窄方面,不能完全反映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更不能反映國家的國際地位。是否擁有先進的生產力,具有現代化的經濟結構,往往比GDP更加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是,這種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以不斷擴大投資以及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作為代價。據有關資料統計,2009年我國GDP占全球8%,但消耗15%的能源、32%的鋼、30%的鋅、25%的鋁、23%的銅、18%的鎳、54%的水泥。2007年我國萬元GDP能耗分別是日本的11倍、法國的8倍、美國的6倍。在生態環境方面,我國酸雨面積達30%—40%,荒漠化、沙漠化面積占1/3,80%的河流以及一半以上的城市地下淺層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顯然,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與此同時,我國許多產業的發展盡管在規模上已高居世界前列,但仍然更多地依賴于國外技術的供給,產業成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形成了外在的“互動”,無法有效積累起自身的知識資產和核心競爭能力,從而也無法主動有效地調整產業結構。長此以往,我國許多產業將被鎖定在國際產業分工的低端,難以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公平合理的博弈地位。這些年來我國一直強調要調整經濟結構,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應該說與技術能力的不足有著直接關系。
中國古諺說:“國之上下交相言利,國之危也”。德國歷史經濟學家李斯特認為,創造財富的力量比財富本身更為重要。這些思想說明了一個簡單道理:財富不能代表一切,沒有力量支撐的財富是不牢靠的,甚至是可以被剝奪的。在當今全球化條件下,知識積累不僅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也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沒有強大的知識力量,無論經濟增長速度多快,經濟規模多大,都將很難避免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出局的命運。對于我國來說,在經濟發展中加速積累起屬于自己的知識資產和人力資本,這是中國的當務之急,也是中國的必由之路。
- 第三屆全國木質素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輕工科技發展論壇將于2023年4月14日在廣州召開(第一輪通知) 2022-12-31
- 第二屆全國木質素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輕工科技發展論壇將于2021年1月8-10日在廣州召開(第二輪通知) 2020-11-18
- 2017世界生物醫學及新材料科技發展回顧 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