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人重于引資
長期以來,招商引資、投資規模成為衡量政府政績的主要指標之一,這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人才隊伍建設對于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更加具有決定性意義,也更具有可持續性。國內外實踐證明,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往往是以人才為核心而聚集和流動的。對于我國來說,能否把人才這篇文章做好,充分發揮這個特有的優勢和潛力,將直接關系到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未來。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努力,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據科技部統計,2009年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51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全時研發人員也已近200萬人,位列世界第二。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人力資源大國。但是,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的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人才結構明顯呈現“塔基寬塔尖低”的形態——數量龐大而質量不高,眾多領域都缺乏世界級的科學大師和技術骨干。事實上,科技發展水平是以質量而非數量為標準,一個領域只要有少數幾位頂尖的科技人才,就意味著國家在這個領域的先進地位。如果沒有世界級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我國科技就永遠無法走到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也將從根本上抑制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與此同時,我國人才流失現象仍然相當嚴重。據有關統計,截至2009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162萬,回歸49萬;自1985年以來,清華高科技專業畢業生80%去了美國,北大為76%——美國《科學》雜志稱之為“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2002年在美獲得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到2009年仍滯留美國的外國留學生比例,中國92%,印度81%,臺灣地區43%,韓國41%,日本33%,巴西31%,泰國7%。僅2009年,中國移民美國的6.5萬移民中,絕大部分為技術移民。有人據此認為,中國是全球人才爭奪戰中的最大輸家。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人才爭奪已從企業上升到國家層面,許多國家為吸引優秀人才而不遺余力。據聯合國有關統計,截至2005年全球約30個國家制定了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入境的政策或技術,其中17個為發達國家。美國是全球人才競爭的最大受益國,歷年批準的14萬職業移民中,技術移民占到12萬多。盡管如此,美國奧巴馬政府仍提出到2020年使美國大專院校畢業生占總人口的比例再一次達到全球第一的目標。澳大利亞政府設立“未來獎學金計劃”,為處于職業生涯中期的、卓越的國內外科學家提供為期4年的獎學金,2009年有200名科學家成為首批受資助者。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推出一項名為“杰出印裔科學家/技術專家”的計劃,目標就是抓住機遇吸引印度裔的海外領軍人才回國服務,增強印度的科學技術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的政策力度也在不斷加大。除中央設立吸引海外優秀人才的“千人計劃”之外,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也以各種不同途徑和方式資助優秀科技團隊,吸收各類優秀人才。最近中央召開了全國人才大會,頒布了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其中對創新型科技人才給予了重點關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培養和吸引人才的軟硬件環境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特別是一些地方仍然把短期經濟增長放在優先位置,不計代價地吸引大項目大投資,而在對人才的投入和支持上難有突破,在營造有利于人才發揮作用的環境上難有建樹,重物輕人、重短期增長輕長期知識積累的現象未能根本改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現在需要的不僅僅是認識,更重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政策,是付諸實際的行動。面對當前的人才發展與競爭太勢,我國必須以更大、更積極的作為,把營造有利于人才集聚、成長和發展的環境放在更優先的位置,形成百川歸海、萬馬奔騰的人才工作局面,努力贏得這場“輸不起的戰爭”。
技術創新理論的創始人熊彼特認為,在市場經濟中,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競爭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來自新商品、新技術、新供應來源、新型組織的競爭——它主宰著成本或質量的決定性優勢,它所沖擊的不是現存企業的邊際利潤和產出,而是它們的基礎和生活。我國在繼續發揮傳統比較優勢的同時,還必須找到一條更具進取精神、也更具可持續性的道路——建立在人力資本基礎上的競爭優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的科技人力資源是中國的潛力所在,也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 第三屆全國木質素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輕工科技發展論壇將于2023年4月14日在廣州召開(第一輪通知) 2022-12-31
- 第二屆全國木質素科學與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輕工科技發展論壇將于2021年1月8-10日在廣州召開(第二輪通知) 2020-11-18
- 2017世界生物醫學及新材料科技發展回顧 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