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舉行
2010-07-2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中國需要多少所大學,這些大學該如何布局?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怎樣的關系,如何實現區域高等教育動態平衡?區域高等教育貢獻率對于我國大學發展有什么意義?日前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中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陳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周遠清,廈門大學教授潘懋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劉利民,重慶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丁曉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時龍以及北京大學等10余所高校、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等近70人出席了“中國高等教育區域發展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很多與會專家學者就自己所在地區高校的發展狀況發表了看法。
中國高教資源的集群分布
中國高等教育經過建國以來60年和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積淀,尤其是跨世紀10多年的高速發展,受歷史、文化、經濟、人口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已經逐漸呈現多種集群分布的發展生態。
“中國形成了一條以遼、京、津、冀、魯、蘇、滬、浙、粵為綿延嶺脊的高教資源海岸隆起山脈,豫湘鄂、川陜渝兩大中西部隆起高原,構成了中國高教資源生態集群。”北京教科院副院長吳巖認為,從高等教育資源宏觀生態分布來看,東高西低呈階梯狀分布;從中觀生態分布來看,以區域文化為內核呈區域聚合;從微觀生態分布來看,大學集群與城市集群發展密切伴生。吳巖將其分為四種大學集群:國防戰略驅動的大學集群、市場經濟驅動的大學集群、區域文化驅動的大學集群和人口需求驅動的大學集群。
吳巖解釋,在上世紀50年代和70代的“大三線建設”中,由于國防工程的需要,形成了川渝、武漢、長沙、西安等大學集群區域,促進了中西部大學的崛起。
改革開放后,東部沿海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發達,對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東部沿海大學發展迅速,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等大學集群區域。
由黃河文化帶、長江文化帶、運河文化帶、以及沿海文化等因文化因素產生的大學集群,最具典型性的是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學集群,它們與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緊密相關。
吳巖提到:“目前,與城市集群發展相伴生,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海西、長株潭、武漢、蘇皖、川渝、中原、關中、石太、昆明、河套、河西、山東、遼中南和松嫩平原等18個大學群。在44%的國土面積上集中了我國高等教育92.5%的高校和93.7%的在校生。”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北大領跑亞洲 2019-09-12
- 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輕大學排名:中國大陸六所高校上榜 2019-07-02
- 教育部南開大學共建教育與產業、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2011-04-18
- 美大學校長:大學教育與區域發展密不可分 2010-10-26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中國化學會第七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9-11日在云南·昆明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