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術界關注中國科學道德問題
2010-07-27 來源:科學時報
“不能靠這樣來推動科學”
“在中國,我過去提過,為什么不能像西方國家的大學一樣,由教授委員會來全權負責科學研究的管理,而不是科研處!科研處不能真正了解科學過程,只能按死規定管理。”
6月28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中國挑戰科學極限甚或道德極限》。
文章指出:“火藥、活字印刷術等發明曾使中國位列世界科技領域前沿。而今,中國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兒,正在為中國科技的重新崛起而努力。”“但由于中國不存在西方的社會和法律約束,中國富有進取精神的科學家也在挑戰倫理極限。”
“2008年,中國科技部門要求科研人員在兩年時間內研制出30種臨床實驗性藥物,但申請項目資金的時限只有5天。而且,1949年以來,中國只研發了一種獲得國際認可的藥品:治療瘧疾的青蒿素。”
王小凡認為,目前國內在制度上存在很多對倫理教育不利的地方。
第一,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王小凡說:“我最近聽說有些地方,包括一些重要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一些研究所,對發表論文仍然實施獎金鼓勵,比如發表一篇《自然》論文,獎金可以發到20萬元。這是很大的誘惑力。大學、研究所將論文發表與獎金直接掛鉤甚至召開新聞發布會,我覺得很危險。這個現象一下子杜絕不了,但要慢慢取消,不能靠這樣來推動科學。”
第二,逼良為娼,鋌而走險。“這是我通過親身經歷感受到的。前不久,上海一所著名高校的一位教授給我寫信說,他有一個學生很著急,論文送了幾個期刊都沒有被接受,他認為這篇論文的質量非常好,想看看能不能上我所在的《生物化學雜志》。這名學生畢業快一年了,根據學校的規定,博士畢業后一年內沒有在影響因子在5以上的期刊發表論文,那么學校將廢除他的博士學位。我覺得這個處罰太重了,讓人覺得讀博士6~7年的時間全部付諸東流,這種巨大的落差會使一些人鋌而走險——造假。這叫逼良為娼,是被逼之下不得已為之!”王小凡說。
王小凡說,大學和研究所制定這樣的規定也許是促使研究生們拿出好的成果。但科學的進程是不可預料的,如果都能預料,那還做什么科學呢?“科學本身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很多情況下你會發現自己的假說不對,需要修正,再往前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學術界的兩大悲哀:研究生盼畢業?,研究員盼退休 2019-10-22
- 有機物鍵能數據庫(iBonD)面向學術界免費開放 2016-11-02
- 學術界現狀及海歸高校前景分析 2016-10-08
- 中國工程院公布“院士科學道德守則” 2012-06-28
- 科學道德教育或將列入高校必修課 2012-06-11
-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座談會在武漢大學召開 2012-04-18
- 美國東北大學白若冰教授課題組:液晶彈性體的熱力耦合中的合成-加工-性能關系 202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