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高等教育的戰略目標和改革創新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2008年8月,中國政府作出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重大決策,對到 2020 年中國教育進行全面部署。《規劃綱要》提出,今后10年,高等教育總規模將從2900萬增加到3550萬,毛入學率從24.2% 提高到40%, 更好地滿足適齡青年和社會其他成員接受高等教育的強烈愿望。提出高等教育結構體系更為合理,教育教學質量更大提高,辦學特色更加鮮明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建成若干所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為把中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總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高等教育將把提高質量作為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更加關注發展理念的戰略性轉變,更加關注培養模式創新和體制改革,更加關注質量保障評估的制度建設。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深化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教育觀念上,要牢固樹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社 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更加注重科學精神教育、人文素養教育和終身學習能力培養。在培養方式上,要鼓勵高校自主進行改革試驗,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大力倡導和積極推進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激發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重視培養學習者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交往能力。在制度建設上,要依法明確政府管理高等學校職責,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探索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為學校更好地培養人才創造良好環境。
二是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與國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為全面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己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國家中長期人才規劃。即將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將同科技規劃、人才規劃一起,形成科技、人才、教育相互協調、共同支撐現代化建設的新格局。我們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明確政府、社會和高校共同承擔人才培養、使用、激勵的責任,努力解決好人才培養供需脫節問題。要建立符合國情的、科學規范的評估制度和指標體系,包括多元化的人才發展潛質測評機制,對高校人才培養過程進行宏觀政策引導。要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校學科、專業、課 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探索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價機構合作,建立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要倡導高等學校參照社會用人需求信號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經 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發展的有機結合。
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培養成長的終身學習體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到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 。我們要繼續強化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上的責任,鼓勵社會支持高等教育發展,完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保證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上不起大學。在繼續加強一流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的同時,我們將加大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強化省級政府統籌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的權責。堅持以終身學習理念為指導積極探索建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貫通、有機銜接的制度體系,搭建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成長“立交橋”。創造條件逐步建立彈性學習制度、工學交替制度、教師和企業科技人員相互兼職制度等,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在終身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為逐漸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創造更好的條件,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學有所教”的宏偉目標。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學排名發布,清華北大領跑亞洲 2019-09-12
- 泰晤士高等教育年輕大學排名:中國大陸六所高校上榜 2019-07-02
- 北師大校長鐘秉林:高等教育重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 2010-07-15
-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高校要按社會需求改革 200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