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大公布“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哈佛大學位居榜首,東京大學為亞太區(qū)第一。北大清華進入前200,其中內地共有22所高校進入世界500強行列,這一數據比7年前增加了14所。該報告的主要參與者稱,“榜單回答了中國大學在世界中的位置”。
我們的高校在面對“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個時代追問時,集體失語,但是按照這份榜單,近幾年的世界排名卻大幅度提升,由2003年的8所增至2010年的22所,不由讓人產生疑問: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甚至創(chuàng)新型人才相當匱乏的高校,憑什么就能躋身世界500強之列?
面對人們關于這份榜單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的質疑,上海交大有關人士解釋道:“主要還在于論文數量增長非常快,有的學校論文數量成倍增長”。這似乎一語道破天機,中國高校與國外辦學高水平的高校相比,最值得稱道的是論文的數量之高,不過似乎也只有論文數量才略勝一籌。
但是,以論文總量論英雄,作為給高校排座次的重要依據,這種評價方式并不能令人信服。早先就有權威媒體披露,2007年我國科技人員發(fā)表的期刊論文為7.82萬篇,占世界論文總數的19.6%,首次超美居第一。但是,這其中論文泡沫化現(xiàn)象嚴重,認真計算起來,具有原創(chuàng)性,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被轉化為生產專利和現(xiàn)實生產力的沒有幾篇,大多數論文的影響力不大,總體質量令人汗顏。缺乏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的東西,又有何價值可言?恐怕多數論文只會湮沒在故紙堆中。
在日益浮躁和功利化的風氣影響下,在教育行政化學術官僚化的背景中,評估高校的辦學質量,評價高校教師、學生的學術水平,幾乎無一例外地采用了數字化的指揮棒,“量化統(tǒng)計”成為繞不過去的字眼。于是,我們看到,由于利益攸關,不少高校教師無暇專心教學、搞學術研究,為了在一定級別的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煞費苦心,拾人牙慧,不惜炒冷飯,缺乏創(chuàng)新與真知灼見;更有甚者,不惜花錢買版面,或者做“文賊”干起剽竊的勾當,近幾年屢見不鮮的學術不端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當評估方式背離科學,統(tǒng)計成為政績與功利的籌碼時,它就變成自欺欺人的數字游戲,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喪失了權威性。
由此可見,把論文數量作為我國高校在世界排名提升的依據,缺乏科學性,論文多寡回答不了“中國大學在世界中的位置”。盡管有“22所高校進入世界500強”看上去很美,但是我們的高校缺乏“大學精神”,辦學水平不高是不爭的事實。
要甩掉中國沒有世界一流大學的帽子,這條路依然曲折漫長。如果高校陶醉于論文數量之多,面對靠論文提升的排名沾沾自喜,恐怕“錢學森之問”依然無解。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yè)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yī)用材料聯(lián)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yōu)秀本科畢業(yè)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中國論文數量世界第二 35%以上從未被引用 2012-09-26
- 中國科研:有論文數量無科研質量 2012-06-06
- 四川大學高分子學科2010年SCI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2012-06-05
- 蘭州大學校長周緒紅:用事業(yè)平臺凝聚一流人才 201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