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恩澤:生物質運輸燃料有望工業化
2010-08-31 來源:科學時報
記者:除技術難題外,發展微藻生物柴油是否還有其它障礙?
閔恩澤:當然還有。預期我國2020年柴油需求量要達2.3~2.4億噸,所以我國微藻生物柴油產量至少要幾十萬噸,最好上百萬噸,這樣在減少石油進口、減少溫室效應、減少環境污染方面才能起到一些作用。
但在實現大型生產,把小試和中試成果放大時,還有困難。根本原因是培育微藻的光生物反應器系統是一個嶄新的體系,微藻具有可壓縮性,微藻濃度很低,缺乏這種體系放大的科學知識。
美國能源部可再生資源實驗室即發現,在大規模養殖時均達不到實驗室水平。2009年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投資6億美元開發微藻生物柴油,要求科研不能只從試管到燒杯,要達到百萬加侖以上的生產規模,預計5~10年后才開始工業生產。從這些也可以看出技術放大時的難度。
生產微藻生物柴油同時需要二氧化碳、陽光、土地三個資源,要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的地區有局限。要生產幾十萬噸/年的微藻生物柴油,更要有大量的土地。所以我們需要在沿海的灘涂、沙漠等地區規劃好微藻生物柴油廠的建設。
生物質汽油:要用更便宜的原料
記者:剛才我們談了生物柴油和微藻生物柴油,但是我國轎車普遍使用汽油,生物質汽油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如何?
閔恩澤:我近年主要研究生物柴油,對于生物質汽油了解不多,現在就我所知談談。
含10%乙醇的乙醇汽油已在我國多個省市推廣使用,其中所用的燃料乙醇,初期由陳化糧生產,現在已使用其他原料生產。廣西年產20萬噸燃料乙醇的工廠,采用木薯為原料來生產,聽說規模已擴大,可能在海南正建另一個廠。現在世界發展的趨勢,要用更便宜的原料,正大力開發以秸稈為原料來生產燃料乙醇。美國能源部大量投資來開發秸稈乙醇,2030年要代替美國30%的汽油,并且生產成本還要大幅度降低,才能經濟地供用戶使用。同時還要擴大原料的來源,不能只用農作物的秸稈,還要能利用其他原料,如鋸木廠的碎塊、木屑,城市的纖維素廢棄物等。
我國有兩套以秸稈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工業示范裝置,一套規模只有每年500噸,另一套稍大一些,為3000噸。其中一套所用的酶制劑還是丹麥公司生產的,它在北京設有研發中心。所以我國要從秸稈大量生產燃料乙醇,要達到每年能供應幾十萬噸到幾百萬噸,道路漫長險阻。
最近我看到一篇國外的報道,2010年3月殼牌合作開發成功新一代生物質汽油,已在工業示范裝置上運轉成功。生物質汽油比乙醇能量高,使用更經濟,且不需更新銷售系統與加油站和調整發動機。目前殼牌正與國內有關單位醞釀在中國建世界第一套工業裝置。這種新一代生物質汽油是以甜菜為原料來生產的,我國有大量的甜高粱,應該是更便宜的原料,木薯等作物也應該能用。
記者:最后請您講一講我國生物質運輸燃料發展的前景。
閔恩澤:我國生物質運輸燃料已研發多年,已有一定基礎,只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前進,就能取得工業化的進展。在“十二五”期間,我期望有下列進展:
(1) 利用植物油脂生產生物柴油達到100萬噸以上;
(2) 微藻生物柴油建成工業示范裝置;
(3) 新一代生物質汽油建成工業示范裝置。
任重而道遠,我相信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達到這一目標。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生物質燃料技術成果通過鑒定 2016-06-16
- 中科大陳昶樂課題組 CCS Chem.綜述:具有工業化潛力的烯烴-極性單體配位共聚催化體系 2023-10-30
- 東北林大張彥華教授級高級實驗師 CEJ綜述:聚乳酸作為碳源升級回收為工業化學品的研究進展 2022-05-12
- 香港理工鄭子劍教授團隊《Adv. Mater.》:指明高能量密度柔性鋰電池的工業化目標和實現途徑 2021-02-23
- “閔恩澤能源化工獎”學術交流會舉行 2016-05-30
- 首屆“閔恩澤能源化工獎”獲獎人員名單公布 2013-12-23
- 閔恩澤——催化人生 200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