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校長同大學生面對面談學風、談道德--記一場特殊的報告會
2010-09-20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內,一場特殊的報告會在這里舉行。
之所以說這場報告會特殊,是因為報告人都很有分量: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我國新型強激光研究的開創者之一;王乃彥,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楊衛,中國科學院院士,固體力學專家,浙江大學校長;龔克,天津大學校長;王志珍,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其鳳,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校長……
如此多的院士、知名學者、大學校長濟濟一堂,來到北京大學,跟青年學子分享一個話題“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
這是一場現代學者同未來學人的對話。為了中國學術的未來、為了中國未來學人的誠信, 學者們旁征博引、慷慨激昂;學生們仔細聆聽、用心思考。
嚴肅的話題,沉甸甸的份量。輕松的氛圍,熱烈的問答。報告會,語重心長、意義深遠。
深入淺出、結合實際
“作為一名大學生,尤其是研究生,作為成熟的學習者,應該具有學習目的的自覺,應該審問自己:我們是在追求學問還是追求學位?”這是報告會首位報告人,天津大學校長龔克報告的開頭。一個問題,從學生角度出發,引人入勝、發人深省。
什么是“誠信”的含義?“科學研究旨在探求真理,以探求真理為自己人生目標的科學工作者的道德底線應該是誠實,因為虛假,偽造……是和真理背道而馳,格格不入的。”王乃彥院士啟發同學們對“誠信”二字的含義深刻理解。
“科技的繁榮需要靈魂的支撐。這個靈魂就是科學精神、科學道德和良好的學風。”“科學的價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類,這也正是科學精神的真諦。”杜祥琬院士告訴同學們這樣一個道理:科學道德是科技工作者的基礎課、公共必修課,將影響終生。
報告引起了臺下大學生的共鳴。幾位專程從天津大學趕來的學生告訴記者:就在不久前,天津大學舉行了一場與眾不同的博士生開學典禮,這個典禮有三個獨特之處:一是由研究生院院長宣讀《研究生學術規范》;二是校長不再做歡迎致辭,而是針對所有博士生做了一場有關學術道德的主題講座;三是全體2010級博士生做學術誠信宣誓,“誠實守信,嚴于律己。履約踐諾,知行統一。遵從學術規范,恪守學術道德,不作弊,不剽竊。自尊自愛,自省自律 。”
談古論今、針砭時弊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報告會的主題,學者們談古論今、旁征博引、針砭時弊。
杜祥琬院士引述了中國古訓中對道德修養的表述,“天之道;利而不害”,“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還引用了唐代詩人杜甫的詩“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以告誡學生們不應浮躁,勿因追名逐利而馬失前蹄。龔克校長舉了近期發生在各高校的一些知名的涉嫌學術剽竊、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案例。王乃彥院士舉了發現“第一粒子”的王淦昌的故事,在多年后回憶起當年實驗過程中誤以為自己發現了“第一粒子”的王淦昌深有感觸:“科學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如果當時我報告發現了‘第一粒子’,那么就會落下了個撒謊、吹牛的名聲,太可怕了”。
之所以說這場報告會特殊,是因為報告人都很有分量: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我國新型強激光研究的開創者之一;王乃彥,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楊衛,中國科學院院士,固體力學專家,浙江大學校長;龔克,天津大學校長;王志珍,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其鳳,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校長……
如此多的院士、知名學者、大學校長濟濟一堂,來到北京大學,跟青年學子分享一個話題“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
這是一場現代學者同未來學人的對話。為了中國學術的未來、為了中國未來學人的誠信, 學者們旁征博引、慷慨激昂;學生們仔細聆聽、用心思考。
嚴肅的話題,沉甸甸的份量。輕松的氛圍,熱烈的問答。報告會,語重心長、意義深遠。
深入淺出、結合實際
“作為一名大學生,尤其是研究生,作為成熟的學習者,應該具有學習目的的自覺,應該審問自己:我們是在追求學問還是追求學位?”這是報告會首位報告人,天津大學校長龔克報告的開頭。一個問題,從學生角度出發,引人入勝、發人深省。
什么是“誠信”的含義?“科學研究旨在探求真理,以探求真理為自己人生目標的科學工作者的道德底線應該是誠實,因為虛假,偽造……是和真理背道而馳,格格不入的。”王乃彥院士啟發同學們對“誠信”二字的含義深刻理解。
“科技的繁榮需要靈魂的支撐。這個靈魂就是科學精神、科學道德和良好的學風。”“科學的價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類,這也正是科學精神的真諦。”杜祥琬院士告訴同學們這樣一個道理:科學道德是科技工作者的基礎課、公共必修課,將影響終生。
報告引起了臺下大學生的共鳴。幾位專程從天津大學趕來的學生告訴記者:就在不久前,天津大學舉行了一場與眾不同的博士生開學典禮,這個典禮有三個獨特之處:一是由研究生院院長宣讀《研究生學術規范》;二是校長不再做歡迎致辭,而是針對所有博士生做了一場有關學術道德的主題講座;三是全體2010級博士生做學術誠信宣誓,“誠實守信,嚴于律己。履約踐諾,知行統一。遵從學術規范,恪守學術道德,不作弊,不剽竊。自尊自愛,自省自律 。”
談古論今、針砭時弊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報告會的主題,學者們談古論今、旁征博引、針砭時弊。
杜祥琬院士引述了中國古訓中對道德修養的表述,“天之道;利而不害”,“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還引用了唐代詩人杜甫的詩“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以告誡學生們不應浮躁,勿因追名逐利而馬失前蹄。龔克校長舉了近期發生在各高校的一些知名的涉嫌學術剽竊、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案例。王乃彥院士舉了發現“第一粒子”的王淦昌的故事,在多年后回憶起當年實驗過程中誤以為自己發現了“第一粒子”的王淦昌深有感觸:“科學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如果當時我報告發現了‘第一粒子’,那么就會落下了個撒謊、吹牛的名聲,太可怕了”。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202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將于9月22-26日在京舉行(第二輪通知) 2021-03-06
- 高分子物理與化學黃金周暨第14屆“馮新德高分子獎”報告會將于11月23舉行| 網絡會議 2020-11-19
- 202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將于明年9月22日在京舉行(第一輪通知) 2020-10-23
- 中國工程院公布“院士科學道德守則” 2012-06-28
- 科學道德教育或將列入高校必修課 2012-06-11
-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座談會在武漢大學召開 2012-04-18
-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 201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