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工程教育陷尷尬 “英雄氣短”怎對癥下藥
2010-09-2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更令校長們擔心的是,如果把學生職業培訓移植到企業,這樣的“一刀切”可能會遇到一些機制層面的障礙。上海交通大學原常務副校長葉取源教授說,一年全國有180萬工科畢業生,即便是落實10%的量,也必然需要有大量企業支持并參與這一培養計劃,眾所周知,由于缺乏更多政策層面的支持,多數企業并不愿意承擔學生的職前培訓項目。
中國石油大學校長張來斌舉了一個實例:作為一所具有明顯行業背景的高校,該校畢業生歷來不愁飯碗,實際是在為中石油、中海油等多家大型企業定向培養人才。即便產學研合作如此緊密,當學校提出希望和某企業正式建立學生聯合培養基地時,卻遭到拒絕。可見,即便大學愿意送學生去實踐,企業也有多重經濟因素以外的顧慮。
是主動跟風新產業,還是夯實基礎淡定治學?
校長們提出,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來說,來自外部的挑戰遠比來自大學內部的制度障礙更為棘手。
歐進萍用一個數據來說明我國工程教育長期“貧血”的原因:在高新技術領域,79%-90%的產品都由外方獨資或者合資企業生產;加之國內制造業大而不強,不少是在“用國外的技術生產國外的產品”,因此很難為大學的工程教育提供肥沃的育人土壤。
另一位與會校長就此分析說,這一宏觀背景其實也直接決定了國內和歐洲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差異。在國內,談到改革工程教育,很多學校仍然強調,把教學計劃排得更滿,讓學生學得更多。其中暗含的意圖則是,要讓學生實現能力突破,最好能通過科研占領一些技術制高點。歐洲的大學更致力于“環境建設”:把公司辦公室和大學實驗室設在一起,讓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進入一個創新設計工作站……由于歐洲的大學洞察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趨勢,即不同的產業之間相互交叉、融合可能會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也正因此,歐洲大學更強調擴大學生的對外接觸面,強調團隊的多元化,“等著收獲意外的驚喜”。
天津大學校長龔克指出,現在新技術新產業發展快,技術和產業的轉移速度也很快,這就決定了高校的工程教育不能和當前的所謂熱門產業、熱門技術貼得太近。龔克以自己的經歷佐證:他早年就讀清華時,僅電路設計這門專業課就學了整整五本教材;時至今日,電路集中芯片設計已經完全顛覆了當年的“專業”。龔克說,“對工科生來說,與其學很實際的專業知識,等著產業升級后被淘汰,還不如打好專業基礎。這也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授人以漁,而不是當職業培訓所。”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澳門大學“春明糖水”團隊《Adv. Mater.》:扭轉氫鍵、打印血管 2025-05-14
- 華南理工大學郭建華教授團隊 AFM:可多層組裝泡孔結構的聚乙烯醇/碳復合氣凝膠實現寬帶微波噪聲雙吸收和水下形狀記憶效應 2025-05-14
- 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團隊 Macromolecules:溫度-應力耦合作用下纖維鏈取向與晶體結構的多尺度演變 2025-05-13
- 美國AIMBE院士文學軍教授做客橡塑材料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16-07-14
- 教育部:我國工程教育規模世界第一 2016-04-11
- 華南理工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召開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