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摸清了不同地域土地的種植情況。黑龍江的北安地區,因坡地種植所以不蓄水,只要水量足夠長勢就非常好;云南的雨水多,所以要注意澇的問題。北安地區是黑土,云南是紅土,土壤的不同種植效果差異很大。
科研人員還有效解決了漢麻品種問題。我國本土的漢麻是雌雄異株,最大的缺點是雄株早熟,雌雄株不能同時收割。國外品種有的雌雄同株,品質抑制性就比較好。科研人員經過艱苦的摸索,終于完成了對漢麻品種的改良。
“種植試驗從2003年開始,軍用漢麻研究中心與多個省的農業科技部門合作,這就需要制定一個很好的種植技術規范,否則種植出來的纖維品質就差別很大。”張建春和項目組成員先后研究了漢麻的種植技術,包括漢麻的生長條件、播種、耕作、田間管理、病蟲害管理等,同時重點研究了漢麻的種類、種質資源、優良品種、傳統改良育種和生物技術育種技術。
2005年,張建春漢麻項目組主辦了全國漢麻種植技術會議,12個省、市、自治區紛紛派代表參加,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寶山、冰川、紅河,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吉林、遼寧,西部的青海、寧夏、甘肅,中部河南、山東、安徽等地代表都到會作了報告。經過幾年的頑強拼搏,漢麻種植試驗結出豐碩的果實。
在開展漢麻種植研究的同時,軍用漢麻材料研究中心聯合國內有關科研院所,對漢麻加工的多項技術研究進行了大量艱苦細致的探索。
“農民田里成千上萬畝的漢麻怎樣變成工業原料?這個解決不了,漢麻研究和漢麻產業就等于零。鋪天蓋地的麻怎樣運到工廠,怎樣實現皮稈分離?國內國外之前的方法都不靈!這是個卡脖子的問題。”張建春說:“皮稈分離,最落后的方法是手工分離,建立原料加工場需要很大場地,水受到污染并且麻也容易被漚黑。我們研制了一套設備,解決了從收割到成為工業原料的瓶頸,麻稈也不會漚黑。接下來我們攻克了第二項技術難關:漢麻的木質素含量很高,纖維又粗又硬,不能用于紡織,但如果將木質素全部脫出,纖維就太短。我們用幾年時間研制成功一整套加工設備和工藝,利用機械、物理的方法,把粗硬的麻皮處理得像棉花一樣柔軟。這套纖維加工技術是我們的‘絕活兒’,這套加工設備和工藝也是漢麻研發的核心技術,擁有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通過這個技術,可以把過去做粗繩子、麻袋的原料變成高檔的紡織品。”
“解決了漢麻種植難題,突破了漢麻皮稈分離技術,攻克了漢麻纖維處理技術,之后的麻稈系列化開發、麻籽的利用等等,都按照產業鏈的思路去探索。”在漢麻研究立項之初,張建春就將項目確定為漢麻綜合利用技術。“漢麻的研究過去不綜合。國內很多地區都有種麻的歷史,內蒙古、甘肅是為了收獲麻籽,麻籽榨出的油非常香,麻皮和麻稈就扔掉;東北、安徽等地種麻是為了要麻皮,用來擰麻繩,作為地毯制作工藝的底層,跟過去做麻袋一個道理,是典型的粗加工。從應用角度說,有的用籽,有的用皮,有的用稈,根、葉、花則長期無人研究甚至無人問津。麻的六個部分,過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皮、稈、籽。其實是把很好的資源扔掉燒掉,以至于麻的應用附加值很低。”
按照開發產業鏈的思想搞科研,這也使得漢麻綜合利用研究從零開始、從種植技術開始,逐步建立起一個獨特的龐大的漢麻研究學科,涉及育種、種植、纖維、紡織、材料、造紙、食品等多個行業和領域,漢麻研究也最終形成跨門類跨領域的一個技術集群。
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軍用漢麻材料研究中心科研團隊采用現代測試手段,測試分析了漢麻在不同地域、不同生長時間、植物不同部位組成變化的規律,全面分析了漢麻韌皮纖維的形態結構、超分子結構和化學組成,提出了漢麻纖維的分子結構模型和形態結構模型;采用先進的測試方法和測試手段,全面測試分析了漢麻纖維的力學性能、表面性能、抗菌性能、吸附性能、抗紫外性能、染色性能、聲學性能、熱濕性能、綠色環保性能等,并揭示了這些性能與漢麻纖維內部結構組成之間的關系;在結構性能分析測試的基礎上,探討了漢麻纖維的抗菌防臭機理,防紫外機理,吸濕排汗機理,化學吸附機理等,為漢麻纖維紡織功能產品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面分析了鮮莖剝皮、機械脫膠、生物脫膠、閃爆加工、高溫蒸煮、堿處理、液氨處理、熱脹染色、二氧化碳超臨界處理、潮態紡紗等對漢麻纖維結構與性能的影響,為漢麻纖維新型加工工藝和加工設備、紡紗工藝設備、染整工藝設備以及漢麻增強復合材料的研發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至今,他們已出版《漢麻綜合利用技術》、《漢麻種植與初加工技術》、《漢麻纖維的結構與性能》、《漢麻籽加工技術及綜合利用》等一系列專著,研究出了18臺套新型加工設備,申報了4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研究成果得到了行業內和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2008年歲末,包括11位院士和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面對軍用漢麻材料研究中心在漢麻綜合利用技術、漢麻結構與性能研究等方面的創舉,所有的人都稱驚道奇,所有的人都為之震撼。
“作為部隊的軍需研究單位,我們要為全軍的吃穿負責,我們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在漢麻的科研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最大困難是國際國內市場都沒有現成的設備,全部要自己研發,很多東西都是自己原創的,每一步都很艱難。”對于漢麻項目目前取得的成就,部隊著名功能服裝材料專家、軍用漢麻材料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華一臉欣慰:“我們很幸運,我們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
2006年,云南西雙版納設立漢麻生態農業基地,一期種植了3萬畝漢麻。隨后,從云南的紅河、石林到北方的通遼、呼倫貝爾,漢麻種植的范圍迅速擴大。2009年我國漢麻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伴隨著漢麻種植業的蓬勃興起,這些地區經濟得到了發展,農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2007年4月,在軍用漢麻材料研究中心技術指導下,中國紡織行業龍頭企業雅戈爾集團與宜科科技共同投資2億元,在云南組建了漢麻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現已達到年產漢麻纖維5000噸的生產能力,將這項領先于國際水平的漢麻纖維開發利用技術成果推上了產業化道路。
2010年10月,六安市漢麻科技產業園正式開工建設,100萬畝的漢麻種植基地也隨之啟動。
漢麻研究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
漢麻的研究進展,引起了國際相關機構和研究人員的關注。2008年10月,應聯合國糧農組織邀請,張建春赴羅馬參加該組織舉辦的天然纖維論壇,并作了《天然纖維在中國》專題報告,報告中有關漢麻研究成果及其產業化應用情況,得到了與會專家的強烈反響。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對漢麻綜合利用提高邊遠地區農民收入、減少貧困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當大家都在想怎么做的時候,中國的張先生已經做到了。”
鑒于中國天然纖維研究水平和漢麻綜合開發利用的示范作用,聯合國糧農組織決定與中國工程院聯合在中國舉辦“2009國際天然纖維年——中國天然纖維論壇”,并邀請張建春擔任論壇主席。2009年4月15日~17日,論壇在云南西雙版納順利舉辦,來自12個國家的近4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就天然纖維發展趨勢和中國天然纖維研究進行了廣泛的技術交流,擴大了漢麻綜合利用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為軍用漢麻材料研究中心頒發了獎牌,以表彰其為世界天然纖維種植、加工和應用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 漢麻飛揚:漢麻綜合利用技術研發紀實(創新篇) 2010-11-10
- 大麻變漢麻成紡織新材料 屏蔽95%紫外線370℃不改色1000℃不燃燒 2009-03-30
-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廢橡膠綜合利用分會工作會議在廣州舉行 2013-07-05
- 第二屆C5/C9綜合利用研討會舉辦在即 2011-08-31
- 四川橡膠綜合利用技術中心掛牌成立 2011-05-13
- 賓夕法尼亞大學楊澍團隊 Adv. Mater.: 研發多模式力致變色液晶彈性體微管 2025-06-16
- 告別“電線纏身”時代 - 清華大學任天令教授團隊 Nat. Commun.:研發出可穿戴心電“電子紋身” 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