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民盟高教論壇探討大學創新
2010-12-28 來源:科學時報
人們期待通過創新賦予自然、社會更豐富的多樣性,賦予自身更多發展機會;否則,不論創新的成就對于行為者來說如何巨大,對于自然、社會都只能是一種折騰。
激烈的沖突、頻繁的折騰、無盡的改革,不可能發展好教育;騷動的校園、蠢動的學生、不安的教師,只會導致不忠誠于教育的學校。
2010年,創新成為一個熱詞。各個領域都談創新,高教也不例外。在這股創新熱潮中,大學如何創新觀念、創新機制、創新隊伍、創新環境,在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中發揮大學的創新引領作用,這是需要冷靜思考的。
“近年來,中國大學所謂的改革創新實在太多了,以至于沒有了秩序,背離了最基本的教育規律、教育常識。”在民盟清華大學委員會、民盟北京大學委員會和民盟北大醫學部委員會近日主辦的第五屆民盟高教論壇上,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葉富貴如是說。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大學應該進行理性基礎上的真正創新。
本屆民盟高教論壇的主題即為“大學創新”,與會專家圍繞大學學術環境、大學體制創新、人才培養創新、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民盟高教論壇在民盟北京市委和北京大學黨委統戰部的指導下,由民盟北京大學委員會于2006年發起,在過去4年里,先后探討了新形勢下的機遇改革與創新、大學精神和大學體制等高教問題。
要創新,不要“折騰”
何謂創新?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院教授楊曉達解釋,“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它原意有開創、革新、創建三層含義。他認為,事情第一次發生、引入新事物以及從“無”到“有”的建造,都可稱為開創或革新。但一種開創或革新,只有能增加機會、促進多樣時才可稱為創新,否則只是“折騰”。
“顯然,人們期待的是開拓者,期待通過創新賦予自然、社會更豐富的多樣性,賦予自身更多發展機會;否則,不論創新的成就對于行為者來說如何巨大,對于人群、社會和自然都只能是一種折騰。”楊曉達提醒,“科學決策”并不能避免“折騰”;要避免“折騰”,應該以“人”為本而非“業績”為本,讓“自然為”而非“人為”,讓“民有為”而非“上有為”。
目前,一些校長、教育學者、社會人士都籠統地說大學創新、教育創新,卻沒有更進一步的分析和闡釋。在葉富貴看來,大學創新有兩種類型:一是大學的教育創新,指大學自身的改革,大學理念、組織制度、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二是大學的學術創新,指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發展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等。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之所以要進行教育創新,就是為了實現學術創新。
葉富貴認為,雖然學術創新是大學里最需要的,但因學科、專業不同而存在極大差別。對基礎研究、技術開發來說當然越創新越好,但有的學科、專業卻并非如此。“比如工程、會計、法律等就不能把創新作為根本追求,語言、文字也沒什么可創新的,醫學有些要創新,有些就不要創新。”
“現在需要的是不要亂改,不要瞎改,不要胡改。”葉富貴提到,大學是歐洲中世紀的產物,中世紀的制度遺傳至今并沒有幾個,大學即是其中一個,而且基本架構一直維持至今。西方大學在近千年的歷史中,確實在不斷發生變化,但除了兩三個關鍵點外,整體上變化是很慢很小的。
中國從清朝末年開始建立現代大學,至今已有百余年,期間的變化是驚人的。然而,中國尚未能辦出世界一流大學。葉富貴直言:“這一百年來,中國大學沒幾年是在安安靜靜、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辦學。”
葉富貴曾在其論文《教育改革不能回避歷史》中提到:“教育發展最需要的是穩定,激烈的沖突、頻繁的折騰、無盡的改革,不可能發展好教育,騷動的校園、蠢動的學生、不安的教師,只會導致不忠誠于教育的學校。人們常常會發現,教育經過多次改革之后,結果什么都沒有得到,事情甚至變得更糟。其實,一所學校只要讓教師安安心心地教學20年,沒有辦不好的;一國教育只要平平穩穩地發展20年,就一定會出人才。”
葉富貴還認為,不同類型的大學,對創新的追求也是不一樣的。“世界上的大學有3萬多所,但真正肩負創新使命、有創新能力、作出創新成果的可能也只在幾百所。世界上的科技人員無數、教授學者多如牛毛,但大多數能把已有知識、技術掌握和運用得好就不錯了,應該創新、需要創新也確實創新的,所占比例是很少的。”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芬高教論壇:后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面臨諸多挑戰 2010-06-09
- 青島科技大學創新產學研融合模式帶來的啟示 2012-03-01
- 堅實的一步——江南大學創新科研開發工作體系建設 201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