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民盟高教論壇探討大學創新
2010-12-28 來源:科學時報
創新靠青年,青年需呵護
愛因斯坦曾說,“認為用強制和責任感就能增進觀察和探索的樂趣的做法,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在他看來,科學家的興趣是創新的前提,而青年科學家的成長尤其需要關注和培養。
對于培養創新人才,葉富貴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提倡社會價值的多元化,提升科學家和學者的地位。中國社會要培養創新人才,必須實現價值多元化。在價值多元的同時,尤其要提高科學家和學者的地位。整個社會要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家和學者,社會地位要居前列,收入不一定要高,但社會聲望一定要高。
第二,要善于發現有志于學術職業的優秀人才。中國的優秀人才從來都不缺乏,缺乏的常常是發現人才、尊重人才、讓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渠道。“大學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找到正確的方法發現和選出具有學術氣質、真正想獻身學術事業、立志要過理智和精神生活的學生。只要發現了這樣的學生,培養其實并不是難事。”
第三,以學生為主體,賦予學生和教師應有的學術自由和權力。
學術自由包括研究的自由、教的自由和學的自由。創新人才的培養最基本的就是學生要有學的自由,即學生可以自我設計人生目標、教育目的,自由地選擇專業、課程,自由地選擇教師、群體,充分滿足自己的學術興趣、志向等。
“創新人才只能是由個體內在的意志驅動、積極主動自我發展的結果,而不能靠外界的強制灌輸而迫使其發展。中國大學真正要做的,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權力和管理為中心,而要以學生和教師為中心,賦予其學術自由,把應有的學術權力重新還給他們。”葉富貴說。
第四,創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和制度。對創新人才成長來說,最核心最關鍵的制度和環境就是自由和競爭。創新人才一定要有學的自由、競爭的自由,唯有在自由的競爭中學習方能健康成長,脫穎而出。其他的還包括舒適的自然、人文和人際環境,濃郁、寬松的學術氛圍,以及學術自治、學術評價、專業倫理等制度和規范。
葉富貴提出,青年時代是科學家的黃金時代,是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時期,科技史上最偉大的創新成果都是科學家在青年時期作出的。中國大學和學術界一定要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如此、現在尤其突出的過分重視學術權威、學術老人的狀況。中國大學一直把最好最豐富的資源、環境、制度都給了權威和長者,卻不惜剝奪青年學者的資源、環境、制度甚至成果。歷史一再證明,誰擁有了青年,誰就擁有未來;哪所大學擁有最優秀的青年學者,那所大學就擁有未來。
民盟北大醫學部委員會副主委、北京大學醫學部腫瘤醫院主任醫師衛燕認為,大學應該是能夠為人才凝練思想、升華精神境界的比較自由的空間,經過大學的孕育,那些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才,產生創新成果的機會應該有所增加。她強調,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必須具備自由的精神和獨立的人格,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出來的,也不是單靠大學的教育就能夠解決的。
衛燕認為,在現階段多數成年人的頭腦已經被特定的歷史條件以及應試教育馴化的情況下,施教者們應該做并且能夠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包容。“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大聲呼吁,請社會包容學術的個性,請校長包容教師的個性,請教師包容學生的個性,請家長包容孩子的個性,包容他們,保護他們的個性,讓他們的心靈能夠獲得自由翱翔的空間!”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芬高教論壇:后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面臨諸多挑戰 2010-06-09
- 青島科技大學創新產學研融合模式帶來的啟示 2012-03-01
- 堅實的一步——江南大學創新科研開發工作體系建設 201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