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師管理改革塵埃落定 校長楊衛(wèi)首次直面質疑
2011-01-0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wǎng)
記者:有的人不想去“教學為主崗”,想去“教學科研并重崗”,怎么辦?
楊衛(wèi):并不是所有的院系都有純教學崗。教學崗位的數(shù)量是由本科生院根據(jù)需求設置的,作為研究型大學,我們也不希望有太多純教學崗,研究和教學是要在一起的。在各類標準下,有針對不同類型崗位的遴選委員會,在尊重教師們自己的選擇的基礎上進行遴選。
現(xiàn)在又出現(xiàn)另一種觀點,說有些人上課很好,學生很歡迎,但是學術可能一般。這樣的教師適合純教學崗。我們還是希望這些教師也做一些研究,這樣可以去應聘教學科研崗。
記者:如何評價不同學科之間教師的工作業(yè)績?
楊衛(wèi):以前薪酬統(tǒng)計很大一部分是研究業(yè)績,多為定量指標。按這類定量公式計算以后,文科處于不利的地位。文科沒有很多獎,專利也很少,發(fā)表SSCI論文也很難。這次我們降低了業(yè)績崗酬在整個薪酬中的比重,加大了崗位薪酬的比重。前不久我和人文學院的教師座談,教師們很擁護。現(xiàn)在的政策實行后,文科的教師崗位津貼上升的幅度遠大于學校的平均水平。
對研究型大學來說,研究業(yè)績考核是“雙刃劍”,有好的一面,也有負面影響。為了研究業(yè)績,有的教師可能把一篇論文拆成幾篇,分開發(fā)表;有的教師不愿進行長線研究,喜歡搞“短平快”的項目。實際上,對于那些具有研究慣性的教授來說,業(yè)績考核反而影響了其科研自主性。
支持年輕教師建立學術人脈
記者:一些人抱怨,浙大一方面壓縮現(xiàn)有教師編制,一方面又在加大人才引進。會不會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的錯覺?
楊衛(wèi):目前浙大有些高水平教師已基本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但低水平的教師與國外一流大學的起點水平卻有很大差距。這從這幾年的人才引進中看得很清楚。有的時候,同一個評審組,上午參加本校教師晉升教授的職稱評審,下午參加引進人才晉升副教授的職稱評審,感覺他們的差距并不大。
浙大是中組部海外人才的創(chuàng)新基地之一,包括“千人計劃”人才,我們已經(jīng)引進了29位。學校開辟了綠色通道,對于引進的海外人才討論職稱晉升3個月一次,而學校常規(guī)討論職稱是一年一次。前一段時間浙大實行“三三制”,每個單位進來的新教師,至少有1/3要從海外優(yōu)秀的學校引進,1/3從國內“985”大學招聘,還有1/3從本校的博士中選聘。
記者:這會不會讓本土的博士有受挫感?
楊衛(wèi):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計劃,使得本土的博士任教以后能有一定的機會出國進行交流。我們規(guī)定,要提升職稱必須要有比較長時間的國外交流或者進修的經(jīng)歷,現(xiàn)在的要求是半年,今后可能要延長到一年。對于年輕的教師,他們剛開始工作時往往還沒有科研績效,學校針對他們制定了任教前3年的專門補貼,每年兩到三萬元,使他們一開始不至于生活水平很低。這個階段后,科研工作步入正軌,就會好一點。另外,我們有“新星計劃”、“紫金計劃”、“后新星計劃”等支持他們出國進修,支持他們建立自己的學術人脈。
記者:在職稱、科研、住房等具體問題上,和引進人才相比,本土的年輕教師是否處于相對劣勢?
楊衛(wèi):關于職稱問題,我覺得中國的情況不是晉升職稱太難了,而是實際上還不夠難。國內一般來講博士畢業(yè)3年以后,達到一定的業(yè)績就可以申請副教授。國外來講,這種情況剛剛能申請助理教授。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國外做助理教授的,到國內應聘教授;在國外做博士后的,到國內應聘副教授。
在科研方面,我覺得本土培養(yǎng)的人才倒不一定呈劣勢。國內培養(yǎng)的人一般都參加了某個團隊,他有一個團隊可以依靠,無論申請項目,寫論文找合作者,在這些方面,他們比國外新進來的人有一定的優(yōu)勢。
記者:如何促進本土教師和引進人才之間的和諧共處?
楊衛(wèi):目前浙大的薪酬體系是兩種。一種是現(xiàn)在的組合薪酬制,另一種是對一些引進人才采用年薪制,一人一議。從長遠來講,兩套體制并存并不能持久。因此,大批引進國外人才也是不可能的,工資水平還沒達到。只能少量引進,把整體教師隊伍的水平帶動起來。在實行一段雙薪酬體制的經(jīng)驗后,再看看有沒有辦法在寬帶薪酬制的框架下把兩者結合起來。
我們希望加大力度,吸引年輕人到浙大來成就事業(yè),提升整個教師隊伍的水平,同時希望他們能夠和現(xiàn)有教師隊伍和諧發(fā)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wǎng)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jīng)本網(wǎng)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浙江大學 Angew:一種傳統(tǒng)聚烯烴材料降解與回收利用的新策略 2025-04-28
- 浙江大學王立教授和俞豪杰教授團隊:用于陰離子染料高效吸附分離的具有路易斯酸位點的不飽和MIL-101(Cr)材料 2025-04-18
- 浙江大學王勇教授團隊 Angew:老樹開新花 - 塑料降解耦合費托過程實現(xiàn)聚烯烴低溫高效制輕芳烴 2025-03-22
- 北化大楊衛(wèi)民教授團隊:聚合物熔體微分電紡裝備及工藝新進展 2021-01-14
- 北化大楊衛(wèi)民教授團隊:玻璃纖維基光熱膜高效長久工作,助力太陽能海水淡化、污水處理 2020-09-07
- 北京化工大學楊衛(wèi)民教授團隊:聚合物熔體微分靜電紡絲納米纖維可控制備原理與方法研究北京市重點基金項目以優(yōu)秀成績通過驗收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