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講師鐘華和工學院講師劉濤為責任人,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晶體學報》的70篇論文存在造假現象,被一次性撤銷。這起中國SCI論文饑渴背景下的瘋狂案例曾令國際輿論嘩然。
實際上,即便在我國最高水平的科研機構或國家部委高層次的評審中,算數量、比速度,也是比較明顯的問題。一些還算好但并非真正突出的發現,因為其論文發表在國際頂尖雜志,就被國內領導和部門作為突出貢獻而慶祝并給予極大的支持。
近年來,我國科研論文發表數量突飛猛進。最新的媒體數據顯示,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據統計,這些科研論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開外。真正極好的論文,在中國還是鳳毛麟角。
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就科學界如何潛心學術、摒棄急功近利專訪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他一直堅持科研的質量、回歸科學本質,秉持“慢”的理念。
2007年,時年45歲的饒毅從美國西北大學歸國,他曾任該校講席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其實驗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動物發育的分子信號。饒毅的回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并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志之一。
記者:在國內的學術圈中,您的論文數量似乎并不多?
饒毅:論文是發表你的科學發現。論文可以看數量也可以看質量。如果用《讓子彈飛》來比喻,你可以算很多次槍聲后擊中很多目標,但也可以看看子彈擊中了什么目標。中國現在可能主要看槍響后報捷的喜報用什么材料,就是問發表在什么雜志,而很少人能判斷打下的目標到底多重要。
我自己的論文數量比較少,自從2004年有獨立的國內實驗室后,發表過3篇原始文章。其中,兩篇是神經發育:2005年《細胞》報道GSK參與極性形成,2007年《發育生物學》報道ILK參與極性形成;一篇是行為,2008年《自然神經科學》報道鱆胺參與爭斗。
另外2005年我應邀在《自然神經科學》發表過一篇述評,評論同期一篇文章,雖然不是我們的研究,但我挺喜歡這篇文章,它對原研究者的結果提出不同的解釋。
而2006年、2009年、2010年,我在北京的實驗室論文數量為零。
這是國內實驗室中發表論文特別慢的活標本,可供批判。
記者:我發現有個很矛盾的現象,您經常在中國報刊寫文章,好像不低調,但對科學卻很有耐心,又很低調。
饒毅:不矛盾。我寫的中文文章,是為了推動改革、為了改善科學文化、為了讓青年學生少受不良風氣誤導,所以數量不能太少。而科學是我的本行,無需在公眾中談。我自然有我的科學交流對象,而且我主張研究過程中積極交流,而不僅限于交流已經發表的工作。
記者:很多人對您個人實驗室的情況也很好奇?
饒毅:我的實驗室,無論是以前在美國的實驗室,還是后來在北京的實驗室,迄今為止,速度都不算很快。
在我的實驗室,做實驗完全取決于做實驗者的喜好和自身動力,學生、技術員都有很大余地,而且他們多半很有主見。前不久的組會上,一個學生在回答我建議時說“好”,實驗室其他人員驚訝了半天:好像是第一次聽學生說“好”而不是反駁我。
一般來說,我的實驗室不依賴速度的競爭,而是需要多想,多探討,選擇別人不太做的領域。
在美國時,我實驗室做得最多的是神經導向分子,特別是1999年發現Slit蛋白質是神經纖維排斥性導向分子。這是我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orey Goodm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Marc Tessier-Lavigne同時發現的。
他們都是比我年資高的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Goodman的年資可以做我老師,Tessier-Lavigne是新任洛克菲勒大學校長因為1994年證明第一個導向分子的工作聞名于世。1999年我們三個實驗室的論文發表在同一期《細胞》雜志上。
我的實驗室當年還有兩篇文章,分別發表在《自然》和《神經元》,報道Slit參與神經細胞遷移的導向作用。因為我們已經做了一些工作,才能在該領域做下去。后來,從1999~2009年十年,我們共發表約20篇論文,全部集中在神經導向,以Slit為主,也做過其他兩個分子,所有這些都集中理解一個問題:導向的分子機理。
- 天科大司傳領/徐婷、廣西林科院王軍鋒 SusMat 主封面論文:纖維素基水凝膠在柔性傳感器中的調控與作用機制 2025-02-25
- 中國科大龔興龍教授團隊 JMCC 封面論文:一種柔性防護電子皮膚 2025-01-20
- 哈工大邵路教授團隊 Sci. Adv.:高效圖靈結構COF膜 - 首頁亮點論文 2024-12-12
- 重慶理工大學夏小超/北海道大學佐藤敏文、磯野拓也《Nat. Commun.》:11嵌段共聚物的簡單一步合成 2022-01-12
- 科技部、基金委發布通知: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 2020-07-30
- 吉林大學呂中元教授課題組在納米粒子接枝聚合物鏈數量分布問題上取得新進展 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