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公布我國科技實力清單:取得多個第一
2011-02-2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2月18日,2011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科技部公布了一組衡量中國科技實力的“關鍵數字”。
數字一:科技投入年均遞增20%,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世界第一
“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速。2009年我國中央財政科技投入為1512億元,帶動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支出5802億元。按當前匯率計算,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居世界第四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7%,2010年有望達到1.8%。
在財政科技投入中,中央和地方比例約為1:1,國家科技計劃對民生和經濟領域的投入比例約為1:1。基礎研究投入穩定增長,2010年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經費30億元,為2005年的5倍;國家重點實驗室穩定支持經費30億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經費達103億元,為2005年的4倍。
2009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51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研究與開發人員全時當量229萬人年,居世界第二位。中青年人才成為科技人才隊伍的主體力量。
數字二:取得多個“首次”或“第一”,部分領域比肩國際前沿
基礎研究領域,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量子糾纏交換,新型鐵基超導材料將我國凝聚態物理學研究推向了世界最前沿;在世界上第一次獲得完全由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細胞)制備的活體小鼠,為克隆成年哺乳動物開辟了一條全新道路。
前沿技術研究領域,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進展,神舟系列飛船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相繼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開發成功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天河一號”,運算性能達到世界第一。“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首次突破3700米水深紀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具備3500米水深載人深潛能力的國家。
數字三:科技成果轉化加快,高技術產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
2009年,56個國家高新區工業增加值1.54萬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10%。國家高新區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5%,接近先進國家的水平。
“十一五”時期,高技術產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2009年達到6萬億元。2009年我國技術交易市場規模達到3039億元,是2005年的兩倍。
“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油氣田安全高效開采技術”“京滬高速軌道列車”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為鋼鐵、石化、交通等重點產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發光二極管照明、光伏發電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技術支撐。目前,新能源汽車已在25個城市的公務用車和公共服務用車領域進行推廣應用示范。21個城市開展了半導體照明試點,節電超過1.64億千瓦時。
產學研結合日漸緊密,企業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逾70%
2009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95%、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50%、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的35%以上項目由企業牽頭實施。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中,68%的項目由企業牽頭或參與完成。
2009年,中央級轉制院所獲得國家財政縱向科技經費71億元,來自市場的橫向科技性收入為233億元。許多研究型大學接受來自企業委托的橫向科技經費占經費總額一半以上。
通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我國組建了汽車輕量化、數控機床高速精密化、半導體照明、雜交水稻等56個聯盟。集聚了1100多家行業龍頭企業、重點大學和科研機構,參與聯盟企業2009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7萬億元。
外資研發機構技術交易額占我國全部技術市場交易的25%
截至2009年,我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積極參與了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伽利略計劃、國際對地觀測等國際大科學工程。
我國目前有3300多個外資研發機構。2009年,外資研發機構產生的技術交易額,占我國全部技術市場交易的25%。世界500強中有346家已在我國建立研發中心。
2010年,中美就化石能源合作續約,完成了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項目招標,正式啟動聯合研究工作。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從論文“漲”勢看科技實力提升:“可獲取性”越來越高 2010-03-02
- 科技部:將改革院士制度,推動院士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導向 2020-10-22
- 科技部:《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名單》發布 2020-10-20
- 科技部:獎勵論文發表將被處理 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