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發出可導電塑料膜
2011-02-2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一塊可導電塑料的樣品
北京時間2月24日消息,一項最新技術將使得人們有可能制造出一種具有金屬甚至超導體性質的塑料產品。
通常認為塑料導電性極差,因此被用來制作導線的絕緣外套。但最近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將一層極薄的金屬膜覆蓋至一層塑料層之上,并借助離子束將其混入高分子聚合體表面,將可以生成一種價格低、強度高、韌性好且可導電的塑料膜。
取得這一成果的小組由兩位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專家領導,分別是保羅·麥里迪斯(Paul Meredith)教授和助理教授本·鮑威爾(Ben Powell),以及一位來自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專家亞當·米考林(Adam Micolich)教授。他們的這一成果已經發表于《化學物理化學》(ChemPhysChem)雜志。該項研究所依據的實驗由前昆士蘭大學博士生安德魯·斯蒂芬森(Andrew Stephenson)進行。
離子束技術在微電子工業領域被廣泛運用來測試半導體,如硅片的導電性能。但將這種技術應用到塑料膜材料的嘗試是從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起步的,一直進展不大,直到現在才取得突破。麥里迪斯教授介紹說:“這個小組所作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借助離子束技術改變塑料膜材料的性質,使其具備類似金屬的功能,能夠向導線本身那樣導電,甚至可以變成超導體,當溫度低到一定程度時電阻變為零。”
為了顯示這種材料的潛在應用價值,小組采用這種材料,參照工業標準制作了電阻溫度計。在和同類型的鉑電阻溫度計進行對比測試時,新材料制作的產品顯示了類似,甚至更優越的性能。
“這種材料的有趣之處在于我們幾乎保留了高分子聚合物的全部優勢——機械柔韌性、高強度,低成本,但與此同時它卻又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而這通常可不是塑料應該具有的特性。”米考林教授說。“這種材料開創了一個塑料導體的新天地。”
而安德魯·斯蒂芬森則認為這項技術最令人興奮之處在于這種薄膜的導電性可以進行精確的調整或設定,這將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他說:“事實上,我們可以將這種材料的導電性更改10個數量級,簡單的說,這就像是我們在制作這種材料時,手里擁有100億種選擇。理論上說,我們可以制造出完全不導電的塑料,或者導電性和金屬一樣好的塑料,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全部可能性。”
這種新材料可以利用現在的微電子工業常用的設備輕易地制造出來,并其相比傳統的高分子半導體材料,這種新材料對暴露在氧氣中的抗氧化能力也要高得多。
研究人員表示,綜合以上這些優勢,這種借助離子束處理高分子聚合物得到的薄膜材料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它是現代和未來技術的完美融合。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科學家發現有機絕緣材料可導電方法 2008-06-18
- 南京農大胡冰教授團隊 Small:天然聚合物直徑分布異質性增強可食用生物塑料膜性能 2024-12-16
- 中國林科院林化所張猛研究員/澳大利亞南昆大宋平安教授《Adv. Sci.》: 本質阻燃可回收的高強高韌聚氨酯彈性體 2023-01-24
-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招收全獎博士一名 | 紡織/材料/化學化工/生物等 2022-05-06
- 北化馮岸超副教授和澳大利亞學者合作《Macromolecules》:在RAFT聚合制備星形聚氯乙烯增塑劑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