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另外一項重要任務是,推進儀器的基礎研究。“我們的任務不是做儀器,而是為科學家們提供其實現某個目標所需要的工具。60%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工具,我們國家的科研發展到現階段,也需要有自己的工具,才有機會實現突破。”陳宜瑜說。據悉,科學基金今年將有10億元用于這項工作。
與此同時,同一個課題申請從不同渠道申請名目繁多的項目,科研人員疲于奔命應付各種驗收的狀況“十二五”期間或將有所改變。陳宜瑜透露,今年,科學基金的面上項目執行期從3年延長到4年,重點項目從4年延長到5年,單項平均強度分別由2010年的34.7萬元和221萬元提高到60萬元和300萬元,“隨著經費的增加,科學基金將適當延長項目的資助周期,提高資助強度,我們將努力緩解科學家“多頭申請”的壓力,保障他們安心、專心、潛心科研。”
在培養青年人才方面,科學基金今年也將適度提高資助強度,擴大資助規模,使青年科學基金平均強度達到25萬元,進一步提高資助率,并加強戰略規劃,努力培育創新團隊。
建設有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任重道遠
“從影響力、工作范圍、承擔的任務、運行機制上看,我國科學基金與國外確實有一定差別。”陳宜瑜說。例如,許多國家的科學基金是以人員經費支持為主,研究經費由研究單位自己籌措,更多關注的是支撐條件和平臺,實際上是以人才和平臺為主體。又比如美國,科研活動的支持是多元化的,衛生、航天、農業都有自己的資助系統,美國科學基金會(NSF)每年只有六七十億美元的經費,但承擔著統籌平衡整個國家科學研究發展的重要使命。
我國科學基金側重于項目支持,而且要保證學科的均衡協調發展,事實上承擔著支撐中國基礎研究隊伍整體穩定發展的重要任務。
二者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美國NSF項目主任幾年一換,項目主任做了基金工作之后,還可以回去繼續做教授,就業非常容易,而且擁有基金工作經歷,很受科研機構的歡迎,而此舉顯然不太符合我國國情。
“因此,我們必須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基金制,這個任務非常艱巨,需要研究科學本身的規律,再結合我國國情。”在陳宜瑜看來,這一目標的實現,與科學基金整體運作模式、運行機制息息相關,涉及到事業單位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
“我們希望即將完成的科學基金資助與管理績效國際評估,能從歷史的角度全面總結科學基金的突出作用和成功經驗,用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其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戰略定位,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科學基金制,提高管理水平和資助效益。”他最后說。
- 劉延東:科學基金制是中國科技體制改革成功探索 2010-12-17
- 陳宜瑜:以“雙力驅動”引領基礎研究發展 2012-06-14
- 專訪陳宜瑜:如何管好用好科學基金 2012-03-19
- 訪陳宜瑜:以“工具”突破引領原始創新 201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