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學術期刊不能僅盯著“出口”
2011-03-21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一場針對學術期刊質量的整頓山雨欲來:日前,新聞出版總署稱將全面整頓以“版面費”盈利的學術期刊,8種嚴重違規的期刊已按程度不同分別受到了停業整頓、警告、通報批評等處罰。向廣受公眾詬病的“版面費”揮出重拳,新聞出版部門此舉既順民意,也快人心。
對中國學術界生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樣的整頓實非易事。據統計,我國現有的學術期刊逾七千種,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在期刊中所占比例,都遠遠高出發達國家水平。即便如此,相對于學術界發表論文的需求,版面的缺口仍顯得相當大。原因很簡單,在現有的學術評價機制下,論文數量是發表者拿學位、評職稱的主要依據,也是衡量科研人員或學者“產能”的重要標準,一旦發表論文成為“剛需”,學術期刊的生態有可能會出現房地產市場式的泡沫。
一些質量平庸、內容粗糙的學術期刊在這種剛性需求下應時而生。由于受眾少,發行量小,除了部分受政府、高校或其他學術機構支持的知名刊物外,大部分學術期刊都很難走上市場化經營的道路。最簡便也幾乎是唯一維系運營的方法就是靠“版面費”盈利,誰發表誰花錢。面對這種情況,僅負責“出口”、管不了“來源”的新聞出版部門無疑有相當的難處和尷尬——如果對學術期刊的現狀放任自流,無疑是為論文買賣與學術不端提供土壤;但如果真的大刀闊斧、去蕪存菁,又會在客觀上對現有的學術評價機制構成對抗,把數以十萬百萬計等待拿學位、評職稱的學子和學者置于“夾心”位置上。新聞出版部門此次處罰8家嚴重違規期刊,似乎也讓人品讀出了一絲為難心態:現階段只能抓大放小,一方面殺一儆百、以儆效尤;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水至清則無魚”的局面。
今年一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研人員發表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而論文的引用率卻排在世界百名開外。數量和影響力已經嚴重不成比例,甚至構成了某種諷刺。在寫論文、發論文、以論文換學位和職稱的過程中,有多少真正有價值的成果?又有多少自欺欺人的游戲和笑話?這當中固然有學者自律的問題,但核心原因始終在學術評價機制上。只有在學術鏈的“上游”正本清源,斟酌使用量化標準,形成學術成果影響因子的評估機制,才能為“下游”學術期刊的生存發展創造良性生態,才能使學術期刊的出版質量得以提高、出版秩序得以規范、深度改革成為可能。而這,顯然不是新聞出版管理部門一家的責任。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最新自然指數出爐!各高校在82本頂級學術期刊成果的比拼 2019-04-16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李良彬教授應邀擔任國際著名學術期刊Macromolecules副主編 2018-07-16
- 過度依賴“高被引”期刊非學術正道 2017-12-01
- 破除論文“SCI至上” | 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規范高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2020-02-23
- 科技部印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驗收工作規范(試行)》 2018-02-12
- 《科技成果轉化成熟度評價規范》發布 系全國首個標準 201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