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校長熱議: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最缺的是什么
2011-04-2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4月23日,2011大學校長全球峰會暨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第15屆校長年會在清華大學舉行,來自五大洲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所大學校長齊聚清華園。“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成為中外校長熱議的一個話題。在他們的眼中,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最缺的是什么?
缺少對科研、教學的卓越追求
多位中國大學校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頂尖大學在學術、科研、教學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緊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氛圍仍不夠,許多人安于現狀,僅滿足于在國內獲獎或在國內刊物上發表論文。此外,同行之間的純學術交流和批評不多,缺乏在爭議中不斷精進的文化環境。
海南大學校長李建保認為,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在各方面瞄準世界一流水平,要進一步加強對外交流,要勇于“與高手過招”,要擁有培養“社會領導者”的雄心和目標。
美國芝加哥大學被譽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搖籃,自創校以來從這里走出了8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包括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
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齊默告訴記者,芝加哥大學崇尚激烈學術論戰是高產諾貝爾獎得主的“秘訣”,學生和教師團隊始終在“充滿挑戰性”的氛圍中做學術,任何研究成果都必須要經受得起來自多方面的、激烈的論戰才能“站得住”。諾貝爾獎得主跟本科生一樣,發表任何學術成果也要被質疑、被挑戰。
建于1167年的英國牛津大學已培養出以數十位英國首相、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代表的杰出人才。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表示,牛津同樣崇尚學術論戰,營造并維持“公開、自由、激烈”的學術論戰氛圍是學校辦學精神的靈魂。
漢密爾頓認為,以清華為代表的中國一流大學要致力于在所有的學科、領域都追求卓越。世界一流大學要在教學、科研、教師和學生的質量、文理兼顧等各方面向卓越的標準看齊,只有這樣,這所大學才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大學。
缺少全球化視野
全球化視野是與會大學校長津津樂道的話題,更是他們心目中對世界一流大學普遍的認定標準之一。許多國內大學校長提到,我國大學在跟蹤世界尖端科學技術和最新思想潮流,借鑒發達國家優秀教學制度和經驗,吸納擁有國際學術背景人才等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
“大學的研究成果和價值觀要走出教室和實驗室,去影響政策的制定、增加社會財富、讓知識傳播得更加廣泛。在21世紀,只有全球化的世界一流大學才能有效地實現大學創造新知、教育人才、影響國際的三大職能。”漢密爾頓說,“世界一流大學要培養國際公民,使學生成為國際事務的領導者;要培養能夠領導21世紀潮流的人才,一個沒有全球化視野的人不可能成為引領時代的人才。”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雙一流大學2000-2018年度國家三大獎統計情況 2019-06-28
- “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排行榜”首次發布 2018-05-29
- 中外校長:大學如何邁向世界一流 2008-05-06
- 中外校長:大學不宜直接參與企業運作 200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