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大學的挑戰與使命
2011-05-03 來源:科學時報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主席楊祖佑對此深表贊同,他說,文化交匯是聯盟的核心,并以此為基礎在各個大學間構建合作關系,推動整個環太平洋地區及全球社會的文化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匯是世界大學構建全球知識網絡的必然結果。
對于全球知識網絡的形成,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分析,從歷史上看,全球知識活動的分工從地理上是不均衡的。與發展中國家的大學相比,發達國家的大學在知識生產和傳播活動中,往往為自己設立更加寬廣的使命,并具有更強的能力。發展中國家的大學由于能力和資源所限,往往只能滿足本地知識活動的需求。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迅猛發展,全球知識生產和傳播的版圖也在發生變化。更多發展中國家的大學發現,他們要想更好地為本地服務,必須加入全球化的知識網絡。
對于世界大學面臨的全球性挑戰,顧秉林認為高等教育機構有責任和義務來解決這些問題,但與此同時,這也給世界各地的大學自身帶來了很多問題。例如因為全球金融危機和財政壓力,許多大學的預算被削減;大學的形象也從象牙塔轉變為和企業、社會合作進行知識交換的市場,公眾和社會對大學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批評的聲音則越來越強等。
由此,當今大學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便是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使命。
大學是思想進步之源
“通過一些包括教學、研究和服務在內的基本行為;通過培養高技術的人才,使他們能夠在經濟、政府和社會服務中任職;通過創造新的知識和技術;通過推動社會運轉,為社區和國家提供服務,我們都能夠直接、迅速地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這都是我們的目標。”南非開普敦大學校長普萊斯(Max Price)在演講中給出了上述高校服務社會的多種方式與途徑!案叩冉逃龑τ诮洕鐣陌l展非常重要,可以作出卓越貢獻!彼J為這已經成為全球共識。
1994年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結束以后,南非的大學開始融入全球化。普萊斯同時指出,在提到中國和南非的大學加入全球大學體系的時候,就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個體系的基礎是什么?通常,一個體系是以共同的規則和價值觀為基礎的,那么全球大學體系的規則和價值觀是什么呢?
普萊斯對此給出了自己的回答,“開放寬容的思想,鼓勵創新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當今大學共同的價值基礎。在這種基礎之上,當今大學具備了一種功能,就是“保護使開放社會成為可能的條件”。
他進一步解釋道,“開放的社會”,意味著科學家都應當以真理為基礎開展科研,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他說,這個價值基礎在治國理政和社會發展領域也是一樣的,所有的學術分析家和社會學家,都要確定他們的研究成果是有利于學術、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在社會決策方面,只有經得起民眾考驗,只有允許不同思想的碰撞,才能保證決策的質量,才能確定我們的決策是最合理、最科學的。確保思想自由的交流,使他能夠影響政策的制定,這就是“開放社會”的精髓。
由此,大學作為知識的權威擔負起了一個獨特的責任,不僅能夠為社會提供服務,還應當為社會進步提供思想來源。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人民大學賀泳霖等 Small:可噴涂超分子丙二醇凝膠 2025-05-15
- 安理工王文新教授都柏林大學團隊 SA:在逐步聚合反應基礎理論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 包含環化和官能團不等反應活性的逐步聚合模型 2025-05-15
- 東華大學史向陽教授團隊:外泌體包裹的響應性樹狀大分子納米凝膠可實現急性肺損傷的免疫調節和抗氧化聯合治療 2025-05-15
- 全球大學與研究機構自然指數最新排名 | 中國獨占全球化學領域前10名中5席 2018-12-24
- 中國國際化纖會議探尋“聯動發展全球化纖工業” 2016-09-13
- 中國留學人數倍增 本土高校遭遇全球化挑戰 201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