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量化評價小試牛刀 專家評說“科技通則”
2011-05-11 來源:科學時報
為什么不能炒一炒科技?
1984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二研究所決定從太原遷到杭州時,可能并沒有想太多。后來,不知是浙商成就了五十二所的光榮,還是五十二所給浙江帶去了更多的財富,總之現在的五十二所不但坐擁500億市值,更已經多年穩居國內安防產業的頭把交椅。
而五十二所所長陳宗年,最愛掛在嘴邊的兩個字,就是“市場”。
“技術創新的最終檢驗就是市場。我們作為一個高科技企業,對科技成果評價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在用各種方式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陳宗年說。
在科技領域摸爬滾打了多年的陳宗年,當然嗅到了科技成果巨大的市場潛力,不過他一直苦于找不到一塊像樣的試金石。
這時,“科技通則”里技術增加值的概念擊中了他。“科研成果能用價值來衡量了,這對人們的激勵是顯而易見的。”陳宗年說。
缺失的那一環找到了,剩下的事情都是陳宗年熟悉的。他提議成立一種技術交易所,來體現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這種交易所不同于物物交換的資本市場交易所,還需要形成一定氛圍,需要中介或炒家。”
在過去的歲月里,浙商憑借著敏銳的嗅覺、敢為人先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優勢。可在陳宗年看來,現在浙江的現狀是手握著大量的資金財富,但又面臨著痛苦的轉型期。許多企業家甚至親自跑出去找技術,可盲目找回來的東西卻又弄不懂,不會用。
“浙商對技術的渴望非常強烈,但他們要技術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走向市場。”陳宗年說,“浙江人會炒東西,與其炒房、炒股票、炒鹽,炒炒科技行不行?”
可“科技”這兩個字眼,對許多人來說實在太高深莫測,不像房子和股票,只要買進來再賣出去就可以了。
幸而“科技通則”及時出臺,把科技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量化了。“通則把科技簡單化,4比3大,這誰都看得懂,商人也自然就會去炒了。”陳宗年解釋稱,他的愿望是把浙江變成科技流動的集散地。
“我們一直講科技要宣傳,但僅僅宣傳是不夠的,要適當炒一下,給社會一定的預期。”參加座談會的一位人士表示。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科技部:《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名單》發布 2020-10-20
- 教育部公布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認定名單 2020-09-10
- 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 20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