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社會》面世 搭建思想和學術交流的平臺
2011-05-12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三者互動:包括熱點問題討論、思想爭鳴與學術觀點的商榷,書評或新書評介,以及讀者來信等,以期為編者、作者與讀者提供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
《科學與社會》作為一本兼有思想性、學術性的刊物,不僅為科學共同體或知識界和文化界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和爭鳴的平臺,而且為STS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專業化的園區。該刊在繼續討論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的同時,也將討論社會對科學的影響,同時,一方面,要向全社會廣泛傳播科學理念、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另一方面,積極地促進科技界提升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準則。體現了受眾的多元化之特征。
思想性和學術性相得益彰
《科學與社會》著重于“論壇”和“STS研究”間的有機結合,一方面,STS研究可以使論壇所刊載的思想性文章得到一定的學理上的支撐,或為其提供研究基礎;另一方面,思想的碰撞與爭鳴,能夠進一步豐富STS研究的內容。從整體上體現了思想性和學術性間的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科學技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技能體系,也是一種社會活動,社會事業。細心的讀者或許發現,《科學與社會》在第一期的內容上,“論壇”以“中國科技體制問題及改革”、“科研道德與學風建設”、“科學與社會及科學家責任”為主題所刊載的一系列文章中,作者鮮明地提出了我國目前在科研體制、科研道德、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尖銳問題,開誠布公地闡述了個人觀點。體現了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刊物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由此必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學術界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與之相呼應,《科學與社會》第一期的“STS研究”板塊,以“STS的前沿進展”和“科學文化”為欄目,其所刊載的學術論文,不僅深刻地剖析了科學與社會間關系的演變,而且從學理上探討和闡述了科學精神、科學道德、科學責任、科學體制等方面的起源、演進及其內涵。從而為學術界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或反思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思想源泉。
《科學與社會》的誕生不得不說是一個好消息,改版的過程也是科學不斷創新的過程。如今科學不僅僅停留在技術的層面,同時構成了文化的一部分,為全人類共同的社會文化財富添磚加瓦。當然,傳播科學知識,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也是《科學與社會》的責任和歷史使命。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高分子科學前沿報告會”已成為長春應化所重要學術交流平臺 201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