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國際影響力仍有提升空間
盡管我國在提升科技的國際影響力方面成效顯著,但仍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阻礙著其巨大潛力的釋放,這集中體現在四個不對稱上。
緩慢提升的國際科技話語權與快速擴大的科技成果產出量嚴重不對稱。盡管中國是世界第一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制造國、第二大SCI論文產出國及第四大專利產出國,但中國對國際科技相關議題的主導能力仍然偏弱,主要體現為主導國際組織話語權和國際規則制定的能力、引領國際科技前沿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能力不足。例如,2001—2007年間由中國提交或主持制定的ISO、IEC標準不足1%且集中在非關鍵性標準領域,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等僅為5%左右。
極端匱乏的高端人才群體與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嚴重不對稱。雖然中國的科技人才資源總規模、在學研究生規模和大學生規模居世界第一位,研發人員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國卻極度匱乏高端人才群體,特別是世界級科學家、國際復合型人才和世界級創新型團隊,這導致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例如,我國入選TOP10科學家數量僅相當于美國的1/10,入選TOP10研究機構數量相當于美國的1/7,國際一、二流科研機構的研究帶頭人僅2.26%具有中國籍,其負責人不足1%是華人。
弱小的科技走出去能力與強大的國際資源走進來能力嚴重不對稱。中國本土的創新能力大量為國外所利用,包括跨國公司來華設立研發機構、投資于中國的研發機構、購買中國技術、并購中國科技企業、利用中國科技人才等,但中國對國際科技資源的吸引力卻不強。無論是戰略型“走出去”、發展型“走出去”,還是合作型“走出去”和援助型“走出去”,中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以國科聯理事會為例,其所屬委員會、聯合會有秘書長以上職位1200余人次,中國擔任副主席和執委職務的不足40人次。
有限的科技國際影響力與盛行的中國科技“威脅論”嚴重不對稱。當前,中國的科技成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限,科技實力并未對發達國家構成威脅。但中國科技“威脅論”卻已甚囂塵上,不僅西方國家政府和主流媒體對此大肆宣傳報道,一些新興經濟體的媒體也參與其中,對中國構建更加有力的外部科技發展環境非常不利。
- 南方科技大學郭傳飛教授團隊 Matter:柔性傳感器界面再突破 - 超細微柱賦能強韌粘接與高靈敏感知 2025-07-01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劉超然 Matter:基于可拉伸水凝膠/氧化鋁的水蒸發誘導直流發電機 2025-06-18
- 江蘇科技大學郭峰/施偉龍 JCIS: 純水高效制H?O? - 凹坑結構g-C?N?壓電光催化新突破 2025-06-16
- 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國際引證報告發布 2012-12-28
- 中國科大陳昶樂/鄒陳團隊 JACS:超分子動態交聯策略用于混合塑料的升級回收 2025-07-05
-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侯春生研究員團隊 ACS Nano:黃麻納米纖維素精準調控腸道菌群,重建微塑料損傷的腸道微生態平衡 2025-07-04
- 中國科大陳昶樂/安大陳敏、張文建 Angew:ROMP-RAFT串聯聚合新方法制備聚烯烴多嵌段共聚物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