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在啟動儀式上指出,科研機構和大學向社會開放,是加強科普能力建設、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重要舉措。面向社會開放科技資源、開展科普活動,是科研機構和大學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做好科研機構、大學向社會開放工作,對于增強公眾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培養(yǎng)科技后備人才,營造全社會的創(chuàng)新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指出,大學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十分重要和必要,他希望高等學校重視這項工作,在開放科研設施方面做出表率,為提高公民科技意識和科學文化水平做出積極貢獻。
北京大學教務長王恩哥院士在發(fā)言中講到,北京大學作為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強大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一直以來都將科學普及、服務大眾等視為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他希望此次社會開放日活動能夠幫助大家更多地了解國內外科技進展,激發(fā)大家、特別是青少年同學們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和熱愛。
啟動儀式后,北京大學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環(huán)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器感知與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區(qū)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王選紀念陳列室、地質博物館在內的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向社會公眾開放。
參加本次活動的還有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長周德進、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婁晶、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朱世龍、科技部政策法規(guī)司副司長王宇等領導。北京市翱翔計劃組織的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等近20所北京市重點中學的教師和優(yōu)秀學生代表,以及部分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外國留學生、小學生和家長以及社會公眾等共計300余人也參加了此次開放活動。
背景資料:“科研機構和大學向社會開放”活動的開放范圍包括科研機構和大學中的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研究實驗基地;各類儀器中心、自然科技資源庫(館)等科研基礎設施;非涉密的科研儀器設施、實驗和觀測場所;科技類博物館、天文臺(館、站)和植物園等。旨在推動一批科研機構和大學,向社會敞開實驗室等科研設施的大門,邀請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與科研儀器親密接觸,與科技人員近距離交流,激發(fā)青少年科技興趣,增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 2019-01-04
- 2018年3月ESI全球科研機構排名發(fā)布 | 化學及材料學科 2018-03-16
- 2018自然指數發(fā)布 | 中國18所科研機構進入化學學科TOP50 2018-02-28
- 南開曹墨源課題組《Adv. Mater.》:雙重不對稱超親水折疊通道上的增強流體收集過程 2023-02-22
- 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吳治嶧研究員團隊 Adv. Mater.:開放環(huán)境下的觸覺傳感系統(tǒng) - 邁向簡單高效的材料辨識 2022-05-18
- 俄亥俄州立大學王曉光教授團隊《Adv. Mater.》:在模塊化的液晶基開放表面上運用液滴進行可編程的化學運輸和喂料 2022-03-28
- 北京大學龐全全教授團隊 Adv. Mater.: 氟化微疇調控-聚陽離子基固態(tài)聚合物電解質用于高電壓全固態(tài)鋰金屬電池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