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點評
以LASG的成長為例談我國基礎研究
吳國雄(中科院院士,LASG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1984年底,我從英國學成歸國,便投入到籌備建設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英文縮寫LASG)的工作中。
20多年來,在科技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大氣物理研究所支持下,LASG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發展成今天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研究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實驗室堅持“數值模擬”、“理論研究”和“診斷分析”三者緊密結合,瞄準天氣氣候動力學與可預報性研究的國際前沿,面向氣候數值模擬與天氣氣候預測的國家需求和國際競爭,發展數值模式,開展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
過去5年中,實驗室積極將科研成果轉化并應用于國家氣候中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等單位氣候趨勢預測業務中,在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服務需求以及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中,連續六次被評為優秀。
回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歷程,也能看到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足跡。
LASG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是1985年至2000年的創業階段。當時環境艱苦,資金奇缺,人才不穩定。實驗室成立之初只有3個辦公室,8人擠一間20平方米的屋子;每年運行補貼費只有幾十萬元,開放課題科研經費1000至2000元;研究人員每月工資只有幾十元。上計算機要騎著自行車馱著程序和數據紙帶到科學院計算中心。1986年第一次籌備國際會議,我們用手動打字機打印材料,手寫200多封信函。此外,實驗室人才匱缺,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但一批科學家為了事業,不問名利,白手起家,艱苦創業。
第二個階段是2000年到2010年的發展階段。1999年之后,實驗室搬至新址,條件大為改善,經費大幅增長。為了充分發揮實驗室在數值模擬上的優勢,我們選擇氣候系統模式發展作為實驗室未來的突破點,并以一點帶動全局的策略,推動實驗室研究工作的快速發展。大氣科學在20世紀中期以前被認為是理論加描述性科學,現在則發展成為一門可實驗性科學。迄今為止,參加國際氣候模式比較計劃的單位除了LASG所代表的模式唯一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氣候系統模式外,其他都慢來自美英德法等發達國家的氣候系統模式。LASG的科學家多次參加國際模式比較計劃,在大型國際會議上作特邀報告,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擔任職務,參與國際研究計劃的決策等,使實驗室成了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大氣科學研究中心。模式研究發展隊伍日益壯大,還為國家氣候中心、中國氣象局其他業務單位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
我曾在上個世紀末,就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并致信國家領導。現在,我提出的問題已逐步得到解決。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重點實驗室規模逐步擴大,支持經費穩定增長,特別是2008年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宣布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進一步加大國家重點實驗室穩定支持力度。
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國基礎研究整體水平與國際相比,還比較落后,未來發展還任重道遠。我們需要突破制約基礎研究發展的障礙,謀劃進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和基地建設水平:要改變小作坊生產的傳統思想,形成大生產大合作,實現真正的“開放、流動、聯合”;要按照科研規律管理科技工作者,從側重“管”轉變到側重“理”、側重服務,反對論文數量導向的功利主義評估體系,精簡會議,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基礎研究是自主創新的重要源泉。展望未來,我建議: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如在面對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加強多個部委的統籌協調和總體規劃,針對不同任務和各自特點明確分工;二是要把國家任務需求和科研基地建設有機配套,緊密掛鉤;三是形成和諧發展、各具特色的互補體系,避免“大而全”,既形成有序合作也鼓勵競爭;四是加強國際合作,在國家科技計劃立項之初就鼓勵國際合作。
■ 相關鏈接
部門研究實驗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除積極貫徹實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外,又推出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目前,教育部直接建設的重點實驗室329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35個,分布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科院重點實驗室
隨著國家開始實施重點實驗室計劃,中科院同時起步了院重點實驗室建設。中科院2005年新增6個院重點實驗室,2008年新成立66個,2009年成立了33個,使院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165個,其中70多個已升級為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科院的野外臺站
自中科院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中科院的野外站(網)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通過對已有臺站資源的整合和完善,已經建成了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特殊環境與災害監測研究網絡、區域大氣本底觀測網絡,共包括49個野外站(網)、7個分中心和1個綜合中心。
其他部門及地方重點實驗室
其他部門和地方重點實驗室也是我國實驗室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年來,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圍繞行業發展和區域創新,結合部門和地方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需求,充分發揮部門和地方的特色和優勢,進一步加強了部門和地方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