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術淪為金錢的奴婢
2011-06-07 來源:人民日報
我們之所以關注國內愈演愈烈的期刊收費問題,主要是因為,這樣的收費,已使不少學術期刊在很大程度上淪為金錢的奴隸,只要交錢,不管論文質量,不問論文出處,統統照發。這樣的“學術期刊”,已離學術越來越遠,甚至完全與學術無關,只與買賣、利益有關。它完全喪失了學術之功能,只剩下市場之功能,充滿了銅臭味。
毋庸諱言,當學術期刊變成某些人拿學位、評職稱、爭項目的“私器”時,基本上就是一堆垃圾,除了糊弄一下評委、獲取個人好處外,恐怕連“學術論文”發表者本人都不屑一顧。因為,許多發出來的論文本身就是拼湊、抄襲乃至買來的,并無發表者本人的獨到觀點、見解、發明、創造,可以說既無學也無術。發論文者并未付出心血,不過是“出了點兒血”而已。
學術本是指研究學問的方法與水平,是系統專門的學問,它包含了人文范疇與科學范疇。學術離不開研究、探究、追問,離不開實驗、論證,它應是科學的、思辨的并具有一定水準的。而學術期刊的“論文買賣”卻使這些支撐著學術尊嚴的東西轟然倒塌,一文不值,取而代之的只有一個字:錢。
金錢成為論文發表的唯一條件,這是學術期刊收費最大的惡。當學術完全淪為金錢的奴婢,它帶給社會的又是什么呢?
急功近利,弄虛作假。誰都知道,學術研究是個吃苦受累的活,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要慢工出細活,要千錘百煉,要有所創新。論文的價值就在于新觀點、新思想、新方法、新結論等的提出,而這一切都需要辛勤的勞動、需要時間。記得30年前,我們做大學畢業論文時,大約要花上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現在,許多大學生只用一個月甚至半個月乃至更短的時間。既然花錢就可以發表論文,且無人問出處,又何必要費力勞神、苦哈哈地去埋頭寫論文呢?如今都用不著剪刀、漿糊了,上網搜索、粘貼就OK了。所以,抄襲、剽竊之風盛行,連一些有水平、有能力的知名學者、教授也“放下身段”,投身或介入、卷入其中,得利快啊。
不勞而獲。對那些沒有能力、不夠水平或不愿動手動腦的人而言,為了評職稱、拿學位,花錢買論文或讓人代寫論文是絕佳途徑。于是,“論文產業”應運而生,買家、中介、寫手、賣版面的期刊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鏈條中的每一環都是既得利益者。其中,除了寫手要付出些許勞動外,其它環節的人幾乎都是不勞而獲,發表者不用寫,刊登者也不用審,區別在于,有人掏錢,有人撈錢,有人賺錢。想想看,一個那么多人都想不勞而獲且能不勞而獲的社會,是多么可怕、可悲。
學術尊嚴掃地,學術水平下降,學術環境浮躁。當什么人都能發論文、啥玩藝兒都能登出來時,真正的學者、學問、學術不僅會尊嚴掃地,恐怕有無一席之地都成問題了。學術不再是人們潛心研究的東西,而是急迫追求的東西。盡管近年來我國科研論文發表數量突飛猛進,科技人員發表的期刊論文數量如今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這些科研論文的平均引用率卻排在世界100名開外。科研論文的這種虛高、虛胖、虛張聲勢,恰恰是浮躁的學術環境之典型反映。
學術研究是人類探索世界、探求真理、追求新知的手段,所以被奉為“天下公器”。當“天下公器”淪為牟取集團或個人利益的“私器”時,不僅是社會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
所以,剖析“天下公器”淪為“私器”之原因,探討重塑學術尊嚴之良策,對中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第四屆先進凝膠材料與軟物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2025-05-21
- 中國工程院 | “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 - 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環與可持續發展”將于2025年6月20日于成都召開 2025-05-12
- 中國化學會第七屆西南地區高分子及復合材料學術研討會將于2025年5月9-11日在云南·昆明舉辦(第二輪通知) 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