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記者聆聽了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的講演;中午時分,記者們被邀請參加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林金桐、中南大學校長黃伯云、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的記者招待會;下午的講演者更是重量級的人物,分別是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
記者發現,校長們經過這一周時間的腦力激蕩,對中國高校的創新和服務模式都提出了新的理解——
更有國際視野、更具人文關懷,未來高校是中國人看世界的平臺。
研究型大學引領潮流
如果以前用“一流大學”來描述中國高校發展的目標,那么從現在開始,“研究型大學”將成為一個更準確的稱號。
像清華大學這樣的國內頂尖高校,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已經站在研究型大學的金字塔尖。據顧秉林校長說,清華大學3000人的教師隊伍中,有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位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3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1人,教授1182人,博導794人。每年學校發表的SIC文章占全國論文4%以上。
而名副其實的是,清華大學正成為高水平科學家聚集的高校,頂尖研發人員工作的高校。正是有這么多智慧的頭腦,才使得清華的科技創新這幾年數量領先。
因此,在未來幾年或十幾年,中國會有更多的高校向研究型高校發展,它們將成為當地科研的中堅力量。
本科生國際交流增多
世界的高等教育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來自歐洲的高校校長說:“我們已經有20%的本科生能夠去海外交流。”
文化交流、學術交流,這在本科生階段也將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就像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在會場上立下的“軍令狀”:5年后,復旦大學每年至少有1500名本科生能夠在海外交流至少一個學期。
當然,各地區的經濟實力存在著客觀差距。所以,也有一些校長非常務實地提出,可以在國內高校之間先嘗試著進行本科生的交流,還有學分互認等問題。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同樣能夠拓寬本科生的視野。
學術造假重在預防
國內國外的高校校長都承認,學術造假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疼的問題。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校長斯圖爾特·麥卡欽說:“我相信制止學術造假的重點在預防,而不是懲罰!
中南大學校長黃伯云說,學術造假不是最近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著。論文中數據造假、評職稱時亂報材料,這不是由某種制度產生的,而且更多由主觀原因造成的。
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非常明確地表示,學術造假與學術創新水火不容。現在高校有一些浮躁的學術風氣,這要求教師們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同時他說,在制定政策時要符合科研規律,一定要事先預防,從本科生階段就要明確學術嚴謹的重要性。
高校積極服務社區建設
上世紀90年代,北京大學曾經成功拯救了“北京烤鴨”。當時,有一種病毒襲擊鴨類,北京大學成功研制出病毒疫苗后,才使得我們今天仍可以安全享用這種美味。這是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的開場白。他說,北京大學服務社會、服務社區的工作,這些年一直在努力開拓著。
這也是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的演講主題。該校每年新增的學生社團,有許多是致力于服務社區,比如進行社區衛生保健服務,利用所學知識為社區孩子提供學業輔導,幫助流浪人員等。
如何更好地組織學生參與社區工作,如何利用高校的影響力促進社區發展,這是未來高校努力探索的方向。這也是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一種最直接方式。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