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學者是何模樣?不妨拿“真學者”這面照妖鏡來比照一下。孔夫子有個很簡潔的對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者,自己真心誠意求真知;“為人”者,意不在求知,而在博取功名。后人對此語理解有異,但將孔夫子所稱學者的古今之差理解為真假之別,恐怕并無不妥之處。相較之下,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在《論學者的使命》中提供了更為詳細的參照。他說,學者應獻身于獲得學問,造福社會;學者階層的真正使命是“高度注視人類一般的實際發展進程,并經常促進這種發展進程”;因而,學者應是忠于真理的“大丈夫”。反之,假學者阻礙人類發展,不愿“變得更文明”、“變得更高尚”,“天生的愛好”就是“黑暗和撒謊”。無論定義繁簡如何,兩者核心的一點是共同的——真正的學者必定真心真意探求真理。
以這樣的標準檢視當前學界,假學者的眾生相令人眼花繚亂。真可謂真正的學者都一樣,虛假的學者各有各的虛假。粗略算來,可有如下表現:
其一,沽名釣譽,利欲熏心。學術可以出名、獲利。這沒有什么不對,但糟糕的是,有些人名利常掛心頭,真理拋之腦后。他們熱衷于主席臺上發言、鎂光燈下講話,向往的是榮華富貴,圖謀的是加官進爵,學術只是他們的墊腳石和敲門磚而已。他們往往頭銜一大堆,兼職掛滿身,跑工程要項目,以學術之名,行私欲之實,實在當得起一個“偽”字。
其二,弄虛作假,不擇手段。有了名利心,自然上下其手、以假亂真:偽造學歷、工作經歷以及實驗數據者有之,抄襲、剽竊他人成果者有之,請人捉刀、冒名頂替、坐享其成者有之,批量生產、“著作等身”、大放“學術衛星”者亦有之……凡此種種造假之術初時尚屬隱秘,但此風熏染一久,有人竟然明目張膽,公然為之。由此,學界學術泡沫橫飛,也便不足為怪了。
其三,甘當學霸,以權壓人。有些人在學問上雖有幾把刷子,但惟我獨尊,不講學術爭鳴,容不得不同見解,動不動就以權勢壓人,全然不顧學術依歸所在。他們常常拉幫結派,一出場,前呼后擁,一講話,即成真理。如此官僚行徑,欲求真學術豈非純屬奢談?
其四,厚顏無恥,不思悔改。沒有投身學問的志向,也就缺乏恪守學術道德的羞恥心。造假之事一旦東窗事發,有些人不是痛定思痛,痛改前非,而是一味遮掩狡辯,“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有的甚至惡人先告狀,對簿公堂,誣人誹謗。他們造假到底,也無恥到底。
假學者林林總總,不可盡數,但一碰到真學者的價值底線總會原形畢露。有人說假學者固然可恨,但滋生假學者的體制性因素才是罪魁禍首。不過,這種制度反思并不意味著人們應該放棄對假學者的道德批判。否則,我們的時代真要變成費希特所說的“喪魂落魄、沒有神經的時代”了,也即對一切麻木不仁和卑鄙無恥避而不見,對一切強有力的和高尚的東西無動于衷。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