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對畢業生需求下降的說法缺乏依據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2006屆高校畢業生已進入求職高峰,如何看今年的就業形勢?前段時間曾經有媒體報道說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比去年下降了,你認為是不是這樣?
負責人答(以下簡稱“答”):現在是2006屆高校畢業生簽約高峰期,也是求職的關鍵時期。實事求是地說,今年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需要高度重視,但是,需求下降的說法缺乏客觀依據。
形勢嚴峻主要是因為:一是全社會總體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勞動力供大于求,缺口超過1400萬,比2005年增加100多萬人;二是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東、中、西部的區域結構性矛盾和高校學科專業結構矛盾同時存在;三是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礙還沒有完全破除,包括有些城市限制外地生源落戶的問題難以徹底解決;四是社會的用人觀念和畢業生的擇業觀念尚需轉變。這些都給畢業生就業帶來影響。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有利因素,今年一季度我國GDP的增長超過了10%,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將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有利的條件。首先,從我們了解的一季度的供需情況來看,與去年相比,對大學生的需求盡管增加的幅度不很大,卻是在穩步增加;其次,各級政府和高等學校十分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采取了多種措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畢業生就業;第三,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畢業生就業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礎,機制保障、制度建設、管理體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第四,下一步有關方面的調控和服務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有關部門正在研究進一步的舉措。
問:有人說,就業是市場化的,政府和學校實際上在就業方面很難有作為?
答:大學生就業始終是在黨和政府的直接領導和親切關懷下不斷推進的。這幾年,國務院連年發文件,各地政府也出臺大量的舉措,為畢業生順利就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高等學校也在積極地為大學生提供各方面的就業服務,努力幫助學生尋找適合的就業機會。同時,高等學校也在推進教學改革,努力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無論是政府還是高校,促進就業的措施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就業服務網的建設。從2003年開始到現在兩年的時間,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就業服務網,90%左右的高等學校普遍開通專為畢業生服務的網站。
擴招與就業難并無必然聯系 戶口限制需要打破
問:如今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很多高校還在繼續擴招,這是不是從客觀上造成了大學生的就業難?
答:首先說明高校擴招與目前畢業生就業難并無必然聯系。國家發展急需的人才、重要產業和行業緊缺的人才還是要加快培養的。“十一五”期間,國家明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質量,但是目前看仍有一些地方為了保持“升學率”上升,一味主張要擴張規模。5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作出了適度控制高校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的決定,這是根據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階段作出的重要決策。
問:我們在采訪中還發現,現在戶口也是妨礙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堅冰”怎樣才能破解呢?
答:流動性既是大學生就業的特點,也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勞動力就業的特點趨勢和內在要求。“十五”期間,國家確立了“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政府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合理流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畢業生跨地區、跨行業就業的限制,但地區之間還不平衡,行政性分割仍然存在。
因此,“十一五”期間,要促進高校畢業生“無障礙就業”,必須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為市場分割,疏通畢業生到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不同性質單位就業的渠道,構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動的大環境。
大學生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
問:盡管我們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可很多家長和考生還都抱有精英心態,這種就業觀是不是還在阻礙很多大學生就業?
答: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以及就業壓力的增加,總體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業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加,學生擇業觀念和心態在發生積極的變化。
但是,由于傳統觀念、社會輿論等多種因素影響,仍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尤其是家長的觀念不能適應就業形勢的變化,跟不上社會就業方式的變化。
今后幾年這種反差可能會越來越大,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就業崗位上,二是在就業方式上。
應該說,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這需要廣大畢業生尤其是家長更新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在正確判斷形勢的前提下適度選擇,以多種方式努力實現廣泛就業。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