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復使用教材可以節約資源,有利環保;可以減少浪費,降低學生支出,既能從小培養孩子們節約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又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重復使用教材的確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教材重復使用既然能產生如此巨大的社會效益,又有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成功經驗可借鑒,那么為什么喊了這么多年,國內卻遲遲推行不開呢?
據統計,教材、教輔書的利潤,是出版行業平均利潤的5倍左右。不僅如此,還有發行、印刷、造紙等行業部門,都有難以割舍的收益在內。特別是發行和行政部門的發行回扣,已經不再是什么秘密。如此誘人的利益,怎能讓一些行業對教材重復使用和推廣持積極態度呢?
教材的不穩定,也給重復使用帶來不便。教材隔三差五地變,讓有心想重復利用的地方無從著手。其實,教材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的穩定,對于知識接受和文化傳承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一些教材沒有必要經常變。而像音樂、體育、美術以及數理化等變化不大的科目,現在就可以嘗試重復使用起來,等到經驗和條件成熟了,再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
教科書重復使用,節約資源雖然重要,但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教材重復使用的核心價值是為了讓學生擺脫對教科書的依賴,從而在課本之外全面發展。與重復使用教材帶來的資源的節約價值相比,不讓教材成為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學習的中心才是更重要的。在一些歐美國家,教材只在課堂上用,放學后就將教材留在學校,不讓學生帶回家,這才是重復使用教材制度中的核心環節。學生沒有教材可以依賴,又要完成教學的必要要求,自然會更努力更積極也更自覺地去讀教材之外的書,去參與各種興趣活動,以豐富知識,發展能力。沒有了教材的束縛,學生也更容易發揮主動性和想象力,學習自然容易富有生氣,素質教育自然得以活潑地開展。
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批評應試教育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和全面素質的培育,而應試的核心內容正是教科書的條條杠杠和微言大義。學生上課學教材,課后作業抄教材,大考小考背教材,學生在教材上花去了幾乎全部的學習時間,也失去了幾乎全部的學習興趣,學生很少有時間讀其他的書,沒有精力發展別樣的興趣,談何素質教育?
筆者認為,當我們的中小學教材能夠重復利用之日,便是素質教育取得成功之時。因為這不僅說明學生不必耗費全部精力泡在教材上,學習創造的空間其實極其寬廣,充滿挑戰與樂趣,而且也說明我們的學生具備了一種良好的人文素質,在社會與自然的和諧氛圍中,他們知道珍愛自己,善待他物。其意義絕不僅限于節約多少畝森林、減少一些造紙污染。
其實教材重復使用也不是什么大難題,尤其是現在國家又大力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倡導教材重復使用更是大有可為,關鍵是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它當做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來做,這樣,何愁教材不能重復利用呢?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