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我國四成財政基礎研究經費偏離最初定位
2011-08-05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近10年增長了近6倍,2009年已達270.3億元,但其占R&D(研究與開發)總經費的比重不足5%,遠低于一些發展中大國;中央財政科技撥款是基礎研究經費的主要來源,但基礎研究投入占比不足15%;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財政科技支出下的基礎研究科目經費有向研發活動下游偏離的傾向,只有六成用于基礎研究。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最近的《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來源分析及政策建議》報告給基礎研究現狀開出“藥方”,建議未來五年中央財政適當縮減對應用研究支持的比例,將對基礎研究投入比例提高至25%—30%左右。
據悉,該院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利政完成的這份報告是基于2009年R&D資源清查數據及國際組織有關統計資料。
基礎研究活動是指為獲得關于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作為新知識產生的源泉和新發明、高技術的先導,它被視為國家長期技術發展的基礎和提升國家經濟實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穩定增長,中央財政科技撥款是基礎研究經費的主要來源。從科技部負責的研究機構的統計看,2009年在研的基礎研究課題的支出49.9億元,其中來源于政府的資金比例高達94.1%。從財政支出科目看,2009年國家財政基礎研究支出共228.6億元,其中中央本級財政共支出208.6億元,占財政基礎研究科目經費的91.3%。
但王利政在研究中發現,中央財政更偏重于對應用研究的投入,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的比例較低。
2007年財政收支科目分類改革后,財政科技支出科目中設置了基礎研究科目的分類。近5年來,中央本級財政科技支出中用于基礎研究科目的支出比例基本保持在14%左右。而多年來美國聯邦財政基礎研究開支占財政研發開支的比重穩定在20%左右。
更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從政府財政預算科目的設置看,財政科技支出下的基礎研究科目經費應主要用于從事基礎研究活動。自然科學基金和973計劃是我國兩大重要的基礎研究資助體系,前者對基礎研究的資助側重于支持科學家的自由探索研究,后者則側重于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初步估算,財政基礎研究科目經費中只有約60%的經費用在基礎研究方面,其余40%用于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
報告舉例說,如“自然科學基金”這個科目,根據科技部對2009年研究機構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進行統計,課題資金59%用于基礎研究,35%用于應用研究,5%用于試驗發展。又如“重點基礎研究規劃”(即973計劃),2009年在研的973課題資金77%用于基礎研究,22%用于應用研究,還有1%用于試驗發展。再如“重點實驗室及相關設施”,這部分經費支持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際分為三類:以基礎研究為主的實驗室只占20%左右,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約占50%左右,以工程科學應用研究為主的約占30%左右。
對比美國科技創新體系中主要用于基礎研究的自然科學基金(NSF)研發開支,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比重約在85%左右,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比約為10∶1。我國自然科學基金的功能定位和NSF基本相似,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比例約為2∶1。
報告認為,“十二五”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需求將更加迫切,因此必須加強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科學的部署,以基礎理論的源頭創新推動技術創新,從而解決制約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等重大計劃項目在項目資助范圍上應主要限定在基礎研究領域,并建議自然科學基金要將支持基礎研究項目的比例提高至80%以上。
此外,國家財政在增加基礎研究投入的同時,應考慮以建設企業基礎研究實驗室、高校院所與企業聯合承擔國家基礎研究項目等支持方式,直接支持一批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培養一批有基礎研究能力的企業,通過這種方式逐漸提高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要性的認識,逐步引導企業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山東大學王旭教授 Small:用于定位水下基礎設施損傷的超分子離子凝膠 2023-12-14
- 四川大學汪秀麗/宋飛教授團隊《Matter》:仰泳蝽啟發的海水淡化與波浪能收集智能潛水器件 2023-03-01
- 華南師大先進信息材料課題組《ACS Macro Lett.》:智能栓塞劑 - UCST自定位微籠 202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