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董事會不應僅是籌資工具
2007-11-23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
在建校七十周年慶典上,中國人民大學對外宣布:人民大學校董會成立。此前,已有不少國內高校成立校董事會。據悉,校董事會的成員大都是來自政界、商界、學界和其他社會各界名流。(《北京晨報》11月21日)
近年來,中國高教及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困境與問題令國人詬病頗多,高校高調建立校董會的行為無疑讓國人“疲勞”的眼睛為之一亮。高校董事會的建立是不是高校管理體制變革的契機?高校董事會能否真正“董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大學自治體制從而擺脫行政權力的干涉?
現實很難讓人保持樂觀。中國高校董事會充其量只能稱為名人校友會或者名流顧問團之類,它的作用僅限于整合利用社會資源、籌措資金等。正如有專家戲稱,“中國高校的董事會實質上不‘董事’”。這一點可從高校對董事會作用的定位上很容易得到印證。人民大學一位負責人解釋:通俗地說,校董會的一個很現實的重要功能就是為學校的建設籌資。人民大學校董會就囊括了港商曾憲梓、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如論、北京漢青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漢青等名商大賈。早在成為校董前的2005年,趙漢青所在的公司就曾出資1億元,在人民大學創建了“漢青國際教育創新基金”。華北電力大學董事會自2003年成立,三年時間已經籌措資金人民幣1.5億多元。其他眾多高校也都收獲頗豐。
可以預見的是,作為上佳的籌資工具,還會有不少高校要成立校董事會或類似機構。中國高校也會因此財源廣進,校園的大樓將更加雄偉,廣場將更加壯觀。然而,中國高校面臨的發展困境真的是因為缺錢嗎?先賢有語曰: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而且,自1998年高校大擴招以來,中國高校迎來了基建建設的春天,校園大起來了、高樓立起來了、廣場靚起來了,政府投資、銀行貸款、社會捐贈、高額學費,許多高校過上了富日子。然而,校區建設得再豪華,學校規模再大,也并不能與一流大學畫等號。相反,往往會像現在的許多國企一樣:越大,攤子越爛!這就是目前中國高校發展困境的癥結所在。
實質上,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根在管理體制。校長一言九鼎,其他領導各“守關口”,教師不能參與管理,學生更是只能被動地接受管理。正所謂“學術問題行政化,行政問題學術化”,行政中心主義的管理體制是中國高校發展的瓶頸。
關于董事會制度,美國高校的經驗可資借鑒。董事會是美國各類高校的最高權力機關,是高校治理體系的核心。董事會對高校所有事務擁有最后的決定權,但它并不直接參與高校的日常管理,而是將行政權力授予以校長為首的管理層,將學術權力授予教師,學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管理,從而確保高校具有清晰的治理結構,實現“共同治理”。
大學引進校董會制度豈能買櫝還珠?校董會不應僅是籌資工具,還原其應有的功能,或許能破解困擾中國高校發展的種種難題。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