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評審結果公示
2011-11-0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神經發育與可塑性研究集體
研究集體所在單位: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研究集體主要科技貢獻:在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元產生極性,即生長出接收信息的樹突和輸出信號的軸突,數以億計的神經元之間通過軸突與樹突之間形成的突觸結構進行連接,形成眾多的功能特異性神經環路。這些神經元及其環路在發育和成熟大腦中均可產生分子、結構和功能的可塑性改變或修飾,是產生學習記憶等腦功能的基礎。過去十多年來,該研究集體成員圍繞神經元極性的產生、突觸連接的形成、突觸傳遞效率可塑性變化、學習記憶與抉擇的機制等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問題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揭示了神經元極化、細胞遷移和軸突導向、突觸形成和可塑性以及學習記憶與抉擇行為等機理。近五年來,他們在軸突發育和生長導向的分子細胞生物學調控機制、神經元中蛋白質的極性轉運機制、發育中突觸連接的功能活化和可塑性調控機制、神經元與膠質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學習記憶與抉擇的神經環路機制等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新概念和新理論,促進了人們對腦發育和腦功能調控機理的深入了解,同時也積極推動了我國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前沿地位。
研究集體突出貢獻者及主要科技貢獻:
蒲慕明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在神經可塑性、神經元極性建立和維持的機制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袁小兵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在軸突生長導向的鈣離子信號機制、神經元遷移的基本動力原理及導向機制等研究中獲得了重要發現。
羅振革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在神經元軸突發育的胞內外信號機制以及突觸形成與重構的機理等方面獲得了重要發現。
研究集體主要完成者和工作單位:
郭愛克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王以政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段樹民 浙江大學醫學部
張潤志
所在單位: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張潤志與張廣學院士共同提出植物應當并且可以作為生物防治因素加以利用的“相生植保”害蟲防治思路,發展和豐富了植物保護理論;主持創制利用棉田邊緣苜蓿帶作為害蟲天敵自然繁殖庫控制棉蚜的生態治理模式,大幅度減少了農藥污染;研究并參與實施了入侵害蟲馬鈴薯甲蟲綜合控制技術,為保護全國馬鈴薯等安全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他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發表蕭氏松莖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等新物種120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均為第一完成人);建議并參與制定《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帶建設》等國家規劃;發表論文230篇(其中SCI收錄30篇),出版專著、譯著等10部;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各1項。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膜材料與技術研究室獲得2013年度浙江大學工學杰出科技成就獎 2014-10-30
- 2011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開始推薦 2011-02-25
- 中國科學院頒發2009年杰出科技成就獎 2010-01-28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李琳琳團隊 JACS:具有動態活性位點的Ga/Zn雙單原子納米酶提高癌癥治療 2025-05-10
- 西工大于海東/梁飛、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李琳琳團隊 Matter:摩擦電貼片通過銅死亡抑制術后黑色素瘤復發 2025-04-15
- 中科院化學所賈迪課題組 Nat. Commun.:利用光散射量化復雜凝膠體系中動態弱鍵的強度及物理交聯點密度 2025-04-08
- 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公布 20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