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醫藥衛生領域差距較大
我國醫學領域在1981年—1985年時間段的相對引文影響力指標為0.28。從數據上看,我國醫學領域相對影響力盡管在1995年前后出現波動,但是整體上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到2006年—2010年,醫藥衛生領域相對影響力已經上升到0.63。相對于其他三個領域,醫藥衛生領域相對影響力與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整體競爭力較弱。
醫藥衛生領域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衛生學等學科。我國基礎醫學的相對影響力從1981年—1985年的0.29,平穩增長到2006年—2010年的0.57。臨床醫學在1981年—1985年的相對引文影響力為0.25,經過約10年時間的增長,在1991年—1995年達到峰值0.67,而后開始回落。近年來,臨床醫學相對影響力穩定在0.6左右。我國的預防衛生學是醫學領域起點較高的學科,在1985年前后的相對影響力已經在0.6左右,經過其后的多次波動起伏,到2006年—2010年達到了0.86,目前仍然是醫學領域中與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小的學科。
六、多角度深層次分析各學科發展態勢,研究科技投入與產出的關系,為科技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跟蹤和監測科技產出數據有很多不同的視角,常用的描述論文產出的指標有論文數量、被引用數量和篇均論文被引用次數,本文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指標,即學科相對影響力指標,它可以提供與世界水平的相對比較。常用的學科分類方法有我國的學科標準、SCI的22個學科主題,本次研究使用的是OECD的分類方法。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除了對論文整體情況的統計外,還用一系列質量指標描述了中國高端論文的產出狀況,如:中國處于各學科世界前1%的高被引論文數量排在世界第6位;國際熱點論文(即論文在發表之后2年內就得到大量引用的論文)數量排在世界第5位;發表在各學科影響因子居首位的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排在世界第2位。
近期開展的科技投入與產出、產出與應用的關系研究,顯示出科技投入是提高科技競爭力的基礎保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等是最主要的科技資助渠道。2010年這四類項目產出的發表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上的論文總數為11.2萬篇,占我國所有省部級以上基金或資助項目產出論文的二分之一。
從2010年產出論文的項目立項時間的分布峰值來看,在醫學、生物學和農學等研究領域,2006年立項的數量最多。這表明在生命科學和農學研究領域,2006年的科技計劃支持的研究項目經過4年左右的科研過程,到了2010年才能達到成果產出的高潮。在數學、物理、化學和地學等基礎學科研究領域,從立項到產出高峰需要經過3年左右的科研過程。材料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同樣也是3年左右。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在“十一五”期間的科技投入,經過3年至4年時間的科研活動的積累,已經開始收獲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逐步表現出來。相對于基礎學科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從開始從事研究到產出成果達到高峰所需要的時間更長一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耕耘方能帶來碩果滿園。通過對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獎,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300多個研究團隊所發表論文的統計,發現這些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的研究項目,從開始前期研究發表第一篇論文開始算起,到科研論文產出達到峰值,也就是科研成果集中形成的時間,平均需要近8年時間;而從科研論文產出達到峰值到其研究成果取得廣泛認可而獲得國家科技獎,平均需要約6年的時間。因此,科學研究活動自身的規律決定,只有經過充分的研究積累和孜孜以求的探索過程,才能取得真正有助于人類認識世界、創造世界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和技術進步。
多年來我國的科技投入已經取得豐碩成果,顯現出顯著的科研成就。在以“自主創新、跨越發展”為主題的宏觀發展戰略方針指導下,我們更加需要了解各領域科研實力的國際地位和發展趨勢,注重知識的積累過程,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解決影響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賀德方)
- 2017中國科技論文產出態勢評述:我國超八成卓越論文來自高校 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