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鋼:中國科學技術要縮短差距需從兩方面入手
2012-03-20 來源:人民網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3月17-19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中國和世界:宏觀經濟與結構調整”。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中國科技自身的發展在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及應用推廣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中國的科學技術要應對挑戰、縮短差距,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繼續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二是不斷擴大科技的開放合作。
以下是發言全文:
尊敬的古利亞秘書長、尊敬的主持人,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很高興能夠應主辦方的邀請來參加這次會議,在會上看到了很多老朋友,也感到十分的高興。
這一節我們討論的問題是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的話題,我覺得這個題目選得很好。因為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問一個問題,就是從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以來,到現在,已經過了四年,差不多要進入第五個年頭了。但是從現在的情況看起來,走出低估,重回增長,仍然是我們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一個巨大的挑戰。
所以我們在深思,當前世界經濟之所以處在比較長時間的低迷的狀態,我們想主要的問題,還是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結構的問題。我覺得比較明顯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不平衡。第二個方面,是在全世界綠色發展的需求和目前我們的產業結構,以及我們的一些能源、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之間的不平衡。而破解這些結構性的問題,恢復經濟性的增長,關鍵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重塑經濟增長的引擎,要推動產業的變革。
早在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初,中國政府就很敏銳的感到,科技創新對于應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2008年年底的時候,中國政府就把加大科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的力度,作為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當中的四大措施之一,而且是一個最重要的措施。
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科技創新取得了快速的進展,對于拉動經濟增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想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科技資源的總量在穩步的增長。近五年來,中國全社會的研發經費的支出,實現了每年20%以上的增長,從2008年,全社會研究經費的支出,在4616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8610億元,占國內生產的總值的比例,也從1.54%,提升到了1.83%,總量居世界的第三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數據,就是我們企業的研發支出,在這里占了70%以上,也就是說去年全社會研究開發資金的支出,其中有74%是由中國的各類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所支出的。
第二,科研的產出也大幅的增長。在科學研究方面,中國的國際科學論文和專利的授權總量已居世界的前列。中國科學論文發表的數量居世界的第二位,被引用的數據也占了世界的第七位。更可貴的是,中國在發明專利的授權量,目前居世界的第三位。申請國際專利增速的排名名列世界前茅。今年,中國的中興和華為兩個企業,分別在世界申請發明專利的總量占第一位和第三位。與此相適應的,全國技術交易市場的規模已經達到了4764億元,增長了22%。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創新成果。大家看到了中國天宮一號與神州八號的成功交會對接,也看到了中國的交融號載人潛水器創下5188米的下潛記錄。藍光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全部采用了自主研制的芯片,能耗是明顯的降低。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中國農業創新取得了新的突破,雜交水稻超過了每畝產900公斤的新紀錄。農業作物的糧種的覆蓋率超過了95%,所以促進糧食生產,實現了八年增,連續五年超過了萬億斤。特高壓輸變電,電解鋁的制備輕工業等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提升了相關產業的競爭力。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銅峰電子研究團隊 Adv. Mater.:γ輻照顯著提升聚合物薄膜的介電儲能特性 2024-02-23
-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 | 趙東元、吳一弦、朱美芳、楊槐等獲獎 2021-11-03
- 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學與技術獎評選結果揭曉 | 王琪院士等獲獎 2020-11-04
- 萬鋼談科技體制改革:改革不是“另起爐灶” 2012-07-09
- 科技部部長萬鋼在2011年科技重大專項監督評估工作匯報會上強調發揮監督評估作用 加快推進重大專項實施 2011-11-04
- 第十四屆科博會在京開幕 科技部長萬鋼發表主題演講 201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