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靠什么躋身世界一流:精英集中
2012-03-2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選擇讀港大有五個理由
那么,香港的大學靠什么躋身世界一流?
即將卸任的港大校長徐立之曾表示,師資好、管理完善、教學模式現代是香港高等教育水平高的重要原因。師資排在首位。對內地學生而言,選擇上港大的理由可以提供另外的注腳。宋晨,天津人,在清華和港大之間選擇了赴港讀書。2011年,她順利完成大學4年學業,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問到選擇上港大的理由,她給出了5個:師資好、信息前沿、國際交流多、就業機會多、獎學金豐厚。師資也是排在首位。
“精英集中”是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重要標志,這在香港高校得到了很好的實踐。香港科技大學會聚了從全球30多個國家學成歸來的450名教授,香港大學50%的教師畢業于世界著名學府……為廣納精英,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高校的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的平均年薪大致分別為40萬、50萬和60萬港幣,這一薪資水平與美國相當。
重視師資建設、廣納人才,內地高校可不可以借鑒?其實,答案早就有了。
梅貽琦,被稱為清華“終身校長”(晚年創辦臺灣新竹清華大學)。1931年他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個著名論斷,實際上也被香港高校視為至理名言。此次香港大學全球招聘新校長,是香港千方百計廣招人才的一個極致場景。
內地香港合作互惠雙贏
著名的高等教育管理專家、曾任北大副校長的王義遒教授曾說,大學培養人才,是一個國家科學文化的標志。香港特首曾蔭權也曾指出,香港在發展知識型經濟的時候,首重人才。因此,校長、大學雖只是一人、一機構,選好校長、辦好大學卻也意義不小。
加強硬件建設、全球招聘學科帶頭人、注重國際交流……內地高校在如何創辦世界一流大學上也開始了有益嘗試。這其中,內地與香港高校間的交流與互相借鑒,也為彼此打開了一扇窗。
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建設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內地大學亟待走出“重大樓輕大師”的誤區。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陳新滋認為,內地硬件已達到國際一級水平,但人才仍然缺乏,而香港在院校管理、辦學模式以及人才方面有優勢,正好協助內地院校“更上一層樓”。香港與內地教育合作是“互補(不足)、各取所需”,如浸大已與內地10家院校簽訂合辦課程協議,主要內容包括結合教學資源,讓學生兼有兩地學習經驗及學位等。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香港高校課程革新迎新學制 2011-11-21
- 香港高校研究經費分發標準惹爭議 學者憂或貧富懸殊 2011-02-10
- 廈門大學校長稱內地香港高校之爭純屬媒體炒作 2006-07-14
- 首屆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國學科評級結果揭曉 | 以學科分類來衡量世界一流大學 2020-07-23
- 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發布 2020-06-29
- 2019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發布 2019-06-26
- 為什么越是精英的大學, 里面的學生就越愛務虛 ? 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