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專業調整如何利于人才培養
2012-04-05 來源:中國科學報
廈門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副處長、教育研究院教授陳武元也提到,一些大學為了擴張規模、吸引更多生源,會新增一些就業前景較好的專業,如果獲批專業數量不多,還會在專業下增設新的培養方向。
“比如歷史專業盡管不熱門,但在下面設一個熱門的旅游方向,就把學生圈進來了。”陳武元介紹,由于信息不對稱,一些學校會利用專業名稱吸引生源。
在陳武元看來,大學調整專業除了考察社會需求,一定要特別注意學校的師資水平。“師資力量是最主要的,應根據教師的情況設專業,或者根據學校今后發展的專業計劃不斷引進人才,通過引進教師完善師資力量。否則任意設專業是一個災難。”
盧曉東指出,目前教育部對大學內部設置的管轄對象是專業,而不是系和研究所。要有效改革我國現行對專業管理的規定,首先必須轉變對專業內涵的理解和認識。
我國高校“專業”這一概念帶有很強的實體意味,同一專業的學生組成班集體,教師按照專業名組成教研室,經費、教室、實驗室、儀器設備、圖書資料乃至實習場所等都與專業掛鉤。
學生一入大學就要明確專業,而“轉專業”成為大學學籍管理中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專業合并或調整時,專業背后的實體存在也都要合并調整,常因牽涉各方利益而非常困難。
在盧曉東看來,專業僅是課程的組織形式,因此學生在大學一年級時,可以學習各專業學生都必修的公共課程或核心課程,到二年級開始學習具有特征的課程時才確定專業。
目前我國已有不少大學正逐步將傳統的以系和教研室為基礎的本科教學體系轉變為基于學科的基層學術組織,從“舉辦專業”轉向“提供課程群”。
2001年成立的北大元培學院即實行低年級不分專業,按文理兩大類招生,學生在對北大的學科狀況進一步了解后,再在導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志趣在全校范圍自主選擇專業。
學科交叉拓展發展空間
目前我國高校在設置專業時,依據1998 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該目錄將本科教育的學科門類劃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11大門類(軍事類由軍隊院校管理部門單獨制定),學校不能跨學科門類設置專業。
盧曉東建議在學科目錄中間增加一個跨學科類。“跨學科專業必須有一個容納的地方,因為跨學科的組合是無限的。”
盧曉東說,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新職業不斷產生,舊職業不斷消亡。如過去20年間,隨著通訊科技的發展,原來舉足輕重的電報銷聲匿跡了;尋呼機從無到有,又從巔峰迅速消失;計算機殺毒、網絡搜索、電子商務則迅猛發展、方興未艾。一些夕陽產業的從業者,如果沒有寬廣的眼界和深厚的知識儲備,將較難應對這種巨變,有可能落伍甚至失業。
因此,盧曉東認為,專業設置不能過細過窄,否則學生將因知識結構狹窄難以適應行業和職業變化。
在今年新增的本科專業中,北大的“外國語言與外國歷史”格外引人注目。盧曉東介紹,這是北大元培學院與外國語學院、歷史系聯合設立的跨學科專業,從籌建到申報獲批花了4年。
目前,該專業已進行招生宣傳,今年在北大三個學院內部招生,外語專業一、二年級可以選擇該專業,歷史系只有一年級可以選擇該專業,元培學院學生只有一年級可以選擇該專業。很多同學對該專業表示了極大興趣。
如果師資水平不變,教師隊伍不變,僅僅靠換一個專業名稱能否帶來學科設置的良性發展?“從某種角度來講,它會有特別的發展,這體現了管理改革的力量。”在盧曉東看來,教學思路和組織模式的變革可以產生新的生產力。
陳武元認為,我們雖然是以專業來建構知識結構,但解決社會現象和自然科學的問題需要綜合性知識;專業表明一個學生具有某方面知識基礎,但不能表明其所有能力。“學生應該培養多維思考問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但這不是一個專業或一個學生在大學期間教育就能夠完成的,我們不能對大學太苛求。”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誠聘教授、副教授 -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南京林業大學中比先進生物醫用材料聯合實驗室 2022-05-02
-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劉遵峰教授擬招收2022年海外一流高校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生、以及招聘博士后若干 2022-04-21
- 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2022-02-14
- 基金委發公開信:“杰青”、“優青”非榮譽稱號 2018-06-13
- 北京公布“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項目高校 2017-09-01
- 北化大“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人才培養”校內創新實踐基被評為示范基地 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