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除依靠青年基金等國家層面的支持,清華大學還先后設立了“學術新人獎”“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骨干人才支持基金”等,為青年教師發展提供機會和舞臺,使他們有機會擔當重任、快速成長。2007年年底,清華大學還開始實施了“基礎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計劃”和“中青年領軍人才支持計劃”,產生了非常積極的效果。
科學基金:助力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百年虬枝不言老,千秋黌舍聚光華。當百年華誕的樂章漸漸遠去時,今年,清華大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進入第三個九年的開局之年。
邱勇介紹說,清華大學在1985年提出逐步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的構想,并于1993年提出 “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戰略。即:第一個九年,從1994年至2002年,初步實現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過渡;第二個九年是2003年至2011年,力爭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第三個九年是2012年至2020年,總體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基礎研究是保持學校科研工作高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面向國際學術前沿開展原創性的研究、取得世界公認的一流學術成果是清華大學基礎研究的主要任務,也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內在要求。”邱勇說,“基礎研究需要持續穩定支持。多年來,科學基金在學校基礎研究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學校開展基礎研究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邱勇看來,世界一流大學應該具備三個要素:培養一流的人才,有一流的師資,產生一流的成果。三者緊密相連。“要培養一流的學生,必須具備一流的師資、有一流的科研工作。一流的師資從哪里來?一方面靠引進,另一方面靠自己培養。無論哪種方式,都需要有好的科研環境和平臺,需要有強有力的項目資金的支持。”
邱勇說,就清華來講,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科學基金的作用還體現在穩定了一批基礎研究人才,促使一批創新人才迅速成長為國內外相關學科的帶頭人,推動學校相關學科的發展。“正是由于科學基金的支持,清華基礎研究隊伍不斷發展。這支隊伍穩定了,大家能夠靜下心來做研究、搞教學,良好的學術氛圍就能夠逐步形成并得以維系。”
據他介紹,截至去年,清華大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前兩個九年發展目標已經實現。經過長期努力,清華大學已經擁有一支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全校3000名左右的教師隊伍中有教授1121人,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1人、圖靈獎獲得者1人、中科院院士39人、工程院院士34人、國家教學名師15人、“千人計劃”入選者53人、“長江學者”15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9人,高層次人才的數量在全國高校中保持領先地位。目前,清華大學已有若干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主要辦學指標已達到或超過美國研究型大學聯盟的平均水平。
- 2020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300人名單公布 2020-08-1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杰青試點項目正式使用“包干制”,項目申報不用報預算 2019-12-12
- 2019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化學專業評審組人員名單公布 2019-06-21
- 做科研不等于發論文 別讓年輕學者的路越走越窄 2015-05-14
- 美名校校長:中國諾獎得主將會在回國年輕學者中產生 2010-04-12
- 告別“電線纏身”時代 - 清華大學任天令教授團隊 Nat. Commun.:研發出可穿戴心電“電子紋身” 2025-04-08
- 清華大學楊睿教授團隊 JCP:高效準確預測PBAT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使用壽命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