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兩項計劃”:鋪開對接世界科技紅地毯
2012-06-06 來源:中國科學報
言傳身教作人才貢獻
在科研工作之外,這些外國專家還承擔給研究生授課、修改學術論文等工作。通過言傳身教,他們的工作有效提升了中科院青年科研人員和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國際視野以及英文論文寫作能力。
華南植物園的特聘研究員、Ernst Steudle教授來自德國拜羅伊特大學,他在開展合作研究之余,傾力指導研究生,嚴謹的學風和精彩的授課贏得了科學家和研究生的尊重,直到生病去世前還堅守在授課講臺上。
來自美國加州科學院標本館的Peter W Fritsch博士也是“好為人師”之士,每當他在昆明植物園里觀察到有價值的現象,就會通知實習生去觀察研究。
這些“外國導師”的名單還很長:美國斯坦福大學Scott Rozelle 教授培養了多名年輕骨干,協助指導了研究生十余名;美國馬里蘭大學心理學系教授Steve E. Brauth聯合培養研究生8名;荷蘭地理資訊科學暨地球觀測學院的VANGENDEREN Johan Lodewijk教授聯合指導研究生3名……
中西互動促文化交融
在一些西方學者,尤其是西方青年學者看來,中國是一個陌生而遙遠的國度。這種看法影響了他們來華工作的積極性。然而,“兩項計劃”的實施,促使更多外籍專家和青年科學家來中科院開展深入的合作,使他們切身感受到中國科技領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工作于國家天文臺的Luca Naso表示,有責任把中國的真實情況介紹給尚未到過中國、對中國不甚了解的西方人。另一些受聘外籍專家表示,將結合在中國工作的切身體會,向世界宣傳一個創新、開放、多元、包容、發展的中國。
德國Bayreuth大學青年科學家OCHUODHO Dennis OTIENO在華南植物園除開展學術交流外,還多次作相關非洲文化報告,并將他在中國的科學體驗介紹給他原來工作的肯尼亞大學。這種雙向的互動,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據了解,“兩項計劃”在國際上已經產生了良好的反響,越來越多的外籍專家產生了來華開展科研合作的意向,不少納入“外國專家特聘研究員計劃”或“外籍青年科學家計劃”、已在中科院工作一段時間的外國科學家,希望能夠留下來長期工作。中科院也開始考慮適度提高資助規模,以進一步提升中國科技的國際化水平。
一位在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從事環境污染研究的外籍專家說,對于致力于迎接前沿科學挑戰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已經為他們鋪好了紅地毯”。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