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訪談:技術如何改變大學
2012-07-04 來源:中國科學報
蓋茨說,很顯然,凡是與大學有關的事宜,都是由在大學工作的人來處理的,也是在大學之中加以解決的。他說,他從未聽說,也從未見過有哪個商界人士走出自己的辦公室來到一所大學,然后指手畫腳。
據他介紹,蓋茨的基金會所做的,就是對那些站在十字路口的大學提供資助。因此,是來自大學的人提出申請,說他們想為下一代人的學習做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此后,基金會才會經過商討,最終決定是否提供資助。
“所有的基金都會給予大學之內的人,而不是大學之外的人。”蓋茨說他自己當然也很清楚,大學中的一些人或許會對其他人的做法有意見。但他認為,如果人們都覺得某件事情(比如大學生的畢業率)是好事,那么大家就可以達成一致意見,然后說:我們可以為此作出努力并改善現狀。
如何看待大學成為職業培訓的地方
當前,就業率是衡量一所大學優劣的重要指標。因此有人便擔心,如果人們一味地討論畢業率,甚至為此要剔除一些額外的課程,那么,大學就成為了職業培訓的地方,反倒會忽略了文理學院學位的核心之處——她是要培養公民的。
蓋茨對此回應說,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大學的課程都是超負荷的。如果一個人要想在一定的時間之內完成大學學業,就會發現自己無法進入所有的必修課程。因此,如果學生僅僅因為自己無法選上學位必修的課程,而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選聽更多的課程的話,這才暴露出了真正的問題所在。
在美國,很多頂尖大學的學生為了能夠選上好的課程,可能需要在凌晨四五點就爬起來,在選課程序一開放的時候,就需要迅速點擊選修課程,否則機會轉瞬即逝,這個課程就從自己的指縫中溜走了,再選可能就是一年之后,甚至再也沒有機會了。而學生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不得不選修一些可能自己本不喜歡,但可能是學位必修的課程。
“問題還在于,對此我們沒有一個很好的指標體系來加以衡量。”蓋茨說,現在的情形是,聯邦政府的經費懸在空中,而來自州政府的經費在大幅削減,各種花費受到了種種限制。大學唯一能做的就是適當提高學費。在這種情形之下,要分清哪些額外的課程能夠促使學生成長為公民,哪些課程只是學生被迫選擇的,確實變得非常重要。蓋茨說,如果人們去看一看學生反饋數據的話,現在學生所選課程的情形,大概后一種情況要占大多數。
蓋茨表示,他希望看到的情形是,如果好的課程真正有吸引力的話,人們即使是大學已經畢業、拿到學位了,也可以通過上網的方式來參與到這類課程之中。
技術能否動搖傳統大學基礎
在2010年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蓋茨曾說,在5年之內,“基于地方的大學”(placed-based colleges)會因為基于視頻的(video-based)大學的崛起及其證書的流行而變得不那么重要。對此,記者問到,傳統的大學領導人是否應該會為自己基于地方的大學建設模式而感到擔憂呢?
蓋茨說,如果他們想創新,他們應該憂慮的是,要在怎樣合適的時間作出怎樣合適的創新舉措。其他國家在很多方面都已經超過了美國,他們有更多的孩子進入大學讀書,大學的畢業率很高。他認為,讓很多孩子們坐在教室中聽課,從某種角度說是一種過時而陳舊的事情了。讓一群孩子組成一種學習小組,互相幫助,這會變得更加重要。
他提出,如果把課堂講座與學習小組看成兩種不同的方式,那么,應該讓課程講座成為大家可以分享的東西,而不是在課堂上讓老師一遍又一遍地重復過來重復過去。在一所大學校園中,學生應該更多地和大家進行交流,而不是聽課。
蓋茨說,大學并非樂意就此作出改變。因此,也不知道誰是改革者。但他認為,改革的時代正在來臨。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四川大學王延青 AFM:氧化石墨烯納米片協同雙工程設計硬碳 - 邊緣鈍化與催化SEI設計以實現超高初始庫侖效率鈉離子電池 2025-07-10
- 香港城市大學王彬課題組 CEJ:植物啟發梯度孔氣凝膠 - 實現界面蒸發中的快速水傳輸與低蒸發焓 2025-07-10
- 中國科大龔興龍課題組、伍倫貢大學李衛華課題組 Adv. Mater.:剪切變硬膠基異質自組裝策略實現極端環境下力-熱耦合多場防護 2025-07-09
- 昆士蘭大學喬瑞瑞團隊 Adv. Mater. 綜述:納米復合材料的創新制備與應用 - 從傳統合成到先進3D打印技術 2025-06-25
- 港中大張立教授課題組聯合港理大、港中大醫學院《Sci. Adv.》:亞毫米磁控微導管技術用于提升血管內介入可達性和治療效率 2025-06-23
- 天津大學/北京大學 Sci. Adv.:基于光子微球索引的高容量DNA數據存儲隨機訪問技術 2025-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