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一年,懷揣大學本科畢業證和學士學位證書,前后求職近百次無著落。在飽嘗失業之苦的情況下,江蘇鎮江一位女大學生拿出自己的高中畢業證書去求職,竟被一家公司錄用為文秘。(6月1日《北京娛樂信報》)
這樣的一條新聞最容易引起兩種解讀:一種是大學生就業時應務實;一種是高中文憑比大學文憑更具有競爭力。 前一種解讀屬于正常,后一種解讀卻是誤解。在筆者看來,“低文憑優勢”只是個假象,其出現的原因不在于文憑的貶值,而在于擇業錯位和溝通偏差。
擇業錯位表現在求職方向的模糊。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他們的競爭力體現在正規的教育背景和豐富的專業知識上,其求職方向自然應該與此有關。但這名揚州大學農林經濟管理系的畢業生,卻把就職的方向定在了超市業務員,房地產公司文秘,和玻璃制品廠文秘上,這不僅與其所學關系不大,而且確有大材小用之嫌。因此,她以大學文憑求職失敗,原因不在于大學文憑的貶值或者大學文憑被輕視,而在于求與供雙方的不符合。
溝通偏差表現在交流方面的不通。招聘方拒絕本科生做文秘的表面原因是,工作簡單,高中畢業生就可以勝任;但誰不想自己的員工素質更高一些,學識更豐富一些呢?所以,真正的原因還在于待遇的差異。在招聘方看來,本科生的期望值肯定要比高中生高,要求的條件也會比高中生多,在同樣勝任的情況下,他們自然會選擇待遇更低一些的高中生。如果這名大學生能夠理解被拒絕的真正原因,她只要說清楚自己的需求,通過溝通依然可以順利地實現就業。
“低文憑優勢”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情境中,不同個體身上,比較文憑高些有用,還是低些實在,并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但對于具體的一個人而言,多學些知識,多拿個文憑無疑更具有競爭力;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擁有高學歷的人群越多無疑越進步、越文明。許多時候,“低文憑優勢”和“高文憑劣勢”都是一個假象,其原因只是擇業錯位、交流欠缺或者名不副實那么簡單。
- 研究生就業率徘徊在80%左右 遭遇求職“研寒” 2013-01-29
- 武大女碩士求職因學歷被拒冒充本科生應聘 201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