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關鍵在“無縫對接”
高手“牽手”,并非都是“1+1>2”。近年來,上海石化也與一些高校進行了大量產學研合作,有的也“虎頭蛇尾”,留下諸多遺憾。
黃翔宇說,“對與高校的合作,我們沒抱太大希望,包括這次與復旦到底能不能做成,起初心里也沒底。”在他印象里,高校的教授幾乎都是忙著寫論文、評職稱,基本沒時間與企業親密接觸,掛個產學研的“帽子”弄點經費,最后都是草草結題,談不上產業化。
可這一次,楊玉良院士帶隊的課題組,讓他徹底改變了看法。
雖然一個地處上海西南角,一個地處東北角,“溝通之路”卻異常近。每過幾天,上海石化的課題組都要帶著“一大串問號”,奔向東北角。而復旦的教授們,每個月也要定期“東南飛”,在廠房內現場解決問題。
在采訪中,“讀懂對方”是雙方課題組多次提到的詞匯,背后蘊含的就是“無縫對接”。
作為復旦大學的校長,楊玉良院士總是親力親為,始終把住工藝與理論的大方向。“只要楊校長在學校吃中飯,只有一個地方能找到他,那就是碳纖維課題組。”張紅東教授說,“正是‘從頭到尾’都搞得懂、理得順的楊校長,才讓雙方的溝通變得簡單有效。”黃翔宇說,每次聽完楊校長的講解后總能豁然開朗。有時,當時聽懂了,回去面對設備的時候又糊涂了,楊校長則會不厭其煩地再次認真講解。按照楊校長的講法,“萬變不離其宗”,這些往往都是同一理論在實踐中的不同表現方法而已。循環幾次,企業的科研人員真正掌握了理論的精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大幅提高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復旦課題組的團隊中,各位教授各有特長,從化學合成到理論計算、從計算機模擬到加工工藝,形成一根長長的鏈條。比如,在最初的聚合反應階段,由擅長高分子化學的何軍坡教授把關;在紡絲階段,由在高分子物理和計算機模擬領域頗有造詣的張紅東坐鎮。這樣一來,面對碳纖維復雜冗長的流程,各個教授分頭把守,又充分合作。每位教授不論身在何處,對上海石化的問題有求必應,有問必答。而且由于之前協議明確了利益分配,雙方都不會互相“留一手”,建立了一種不加提防、全盤托出的信任。
黃翔宇說,慢慢地,我們從工藝的角度讀懂科學理論和數字模擬,發現它們也是形成生產力的利器。
楊玉良院士話語中肯:“讓企業認識到理論的價值,讓高校認識到企業的擅長,這樣的團隊才能形成合力。”
于是,在雙方團隊協力下,研發和生產調試快速挺進:2008年11月,建成中試裝置;2009年3月,成功研制出12K原絲;2011年12月,千噸級裝置第一階段部分試運行……
擴大協同創新的“溢出效應”
合作四年下來,雙方的感觸不少,大家也思考,這樣的“無縫對接”模式可以復制到其他領域嗎?
楊玉良認為,有的產學研項目不成功,是因為“分段承包”、“科研拼盤”,這樣做帶來的最大問題是相互扯皮、自以為是,明明是紡絲有問題,可能會將責任推到聚合環節;明明是牽伸環節出了問題,可能會說是噴絲有問題。在這次合作中,生產流程的每個環節復旦課題組都配備了精兵強將,做好分工,而上海石化也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工藝流程,合作就更有成效。
當然,在涉及面廣、研發鏈條長的大項目中,通曉支撐整個流程體系科學問題的首席科學家和熟悉項目管理的“總指揮”人選很重要。比如,在這個項目中,楊玉良院士實際上擔當了首席科學家的角色,深厚的學術功底使他能夠高屋建瓴地從基礎研究及關鍵問題來指導項目,不至于使整個項目迷失方向;而“總指揮”在石化和復旦這邊各有一位,除了專業能力,他們還要算得上半個管理專家,能夠將兩邊的人財物等資源有效地分配與統籌,而這也是實現“無縫對接”的關鍵。
上海石化張建平則表示,通過這個項目的協同創新,為企業培育了一批自己的研發和生產技術骨干隊伍,這一點企業最看重。
如今,上海石化課題組的黃翔宇和顧文蘭,都已成為楊校長的學生。“他們的入門是復旦的首創,至于怎樣畢業甚至當時都沒想好。”楊玉良說,但這個模式一定要有所突破,因為協同創新的最后落腳點是人才培養,不但要培養高校的一流研發人員,更要培養一批懂理論的企業一線人員,讓他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等到合作項目完成后,為企業留下一筆無形財富。
當然,一些機制上的限制和束縛也需要突破。比如,在這個合作中,復旦大學很多參與的教授、博士,由于項目的保密要求,不能發表相應的論文,這可能影響職稱評定。課題組有一位成員就因為缺少一篇論文沒能評上正教授,有些可惜。為此,復旦近期也在商討,專門針對類似的重點協同創新項目,制定相應的制度性保障措施,把職稱名額直接下派到課題組,從而保證產學研合作成果顯著的參與人員,即使不發論文,也能評上教授。
- 北化賈曉龍/楊小平團隊、南昆大王浩團隊 Compos. Part B 專刊特邀綜述:電磁技術在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制造中的應用 2025-02-21
- 東華大學陳志鋼教授團隊 AFM: 仿生設計碳纖維/二氧化鈦@聚吡咯光熱-電熱織物用于全天候海水蒸發 2025-02-15
- ERAU江一舟/武科大程濛等 CEJ:基于連續編織碳纖維電極的超強超級電容同軸直寫技術 2024-09-27
- 蘇州大學—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劉忠范—孫靖宇課題組博士后與科研助理招聘啟事 2021-03-08
- 蘇州大學與創始集團共建水凝膠材料協同創新中心 2019-01-24
- 教育部公布了首批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名單 2018-12-14
- 復旦大學徐凡教授團隊 Nat. Comput. Sci. 封面:手性扭轉力學解碼沙漠植物生存策略 202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