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博士后培養再起航遭遇質的尷尬
2012-09-26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流動站不夠流動
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是活躍學術氛圍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此方面,國外同行做出了很多工作。
僅以歐盟為例,1996年,歐盟就設立了居里夫人獎學金,每年資助約3000名博士后,去母國以外的歐盟國家的科研機構學習;2007年,歐盟再次投入近50億歐元,推出瑪麗·居里夫人行動計劃,其中包括提供5年經費幫助其他國籍博士在歐洲創建自己的研究團隊。
然而相比之下,中國特色下的博士后制度正遭遇著博士后國際交流不夠廣泛、留學回國和外籍類型的博士后偏少的尷尬。
張文棟表示,我國博士后國際化程度偏低緣于發展中國家的國情,研究環境和研究條件仍然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資助力度比較低,導致對優秀的國際青年人才吸引不足。
可事實上,博士后的國際化程度對其培養意味深長。邱勇一針見血地指出,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博士后將成為各國占領世界制高點的重要人才資源。“這樣解釋,如果在中國培養一個外籍學生,他可能一生都會對中國充滿感情。”孫世剛說,“博士后是高端人才,許多外籍博士后回國后身居要職,將對中國的發展起到戰略性的影響。”
“我國的博士后制度能不能設立一個像洪堡、富布萊特這樣的計劃,引進一些國外高端人才來中國學習一段時間?”孫世剛說。他曾帶過一名英國博士后,學生歸國后在國際性的雜志上發表對中國的看法。
張文棟建議,有關部門可以選擇一些優勢單位進行重點支持,進一步改善我國博士后流動站的科研和工作條件,提高科研支持力度和生活待遇,適當增加博士后研究人員的選題自由度等,以此吸引國際化人才。
囊中羞澀致動力缺乏
為什么我國高校博士后流動站難以吸引優秀的博士生?更多的人把矛頭指向了經費與待遇問題。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博士后培養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撥款和合作導師經費,特別是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的支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分5萬元、8萬元兩檔,最高的特別資助也只有15萬元。“目前的經費對于培養博士后仍顯不足。個別單位博士后人員對經費支配權還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很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展深入研究。”張文棟說。
有專家表示,國內博士后的工資還不如普通本科生,出國做博士后薪水卻能養活一家人,這成了當下我國博士后待遇的寫照。“當初誘人的博士后待遇——兩房一廳,解決配偶的工作調動,并沒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漲船高’,高校甚至取消了解決配偶工作的優待。”
對此,也有人坦言,如何為博士后安心科研提供穩定的物質與精神的制度保障,已經成為擺在國家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經費來源多元化是博士后培養制度改革的必經之路。”孫世剛說。在這個問題上,早在2年前,南京大學博士后培養經費已改變為國家、地方政府、學校、博士后合作導師及委托單位共同承擔。
張文棟建議,博士后在出站時,站內能夠對其科研成績和水平等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接收單位可參照此評價給予其適當的職稱或職位。對此,清華已先行一步,從2008年起,清華為在站的二期(站)博士后進行副高職稱評審,得到博士后們的一致好評。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蘇大劉莊/楊光保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后 - 材料合成、納米醫學(腫瘤診療、藥物遞送、免疫治療等) 2025-04-29
- 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王杰平團隊誠聘博士后 - 3D打印、材料化學、環境化學等方向 2025-04-22
- 濟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家級人才團隊招聘 - 教授、副教授、講師、博士后(師資) 2025-04-21
- 蘇大李剛教授、美國Tufts大學Ying Chen教授/David Kaplan院士合作 AFM:人工培養肉 - 食品行業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2024-11-12
- 安徽大學楊雪峰、華南理工大學邊黎明 Adv. Mater.:基于凝聚作用構筑具有自進化大孔結構的超分子水凝膠用于3D多細胞球培養 2023-03-23
- 新加坡國立大學黃德建教授團隊 AM:用細胞培養的豬肉片 - 可食用微米級“豬欄”的3D打印制造與人造肉培養技術 2022-10-30